當前位置:景點大全 >驢友遊記 >motto的旅遊空間>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九之一)河西走廊、嘉峪關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九之一)河西走廊、嘉峪關

2021-07-02 13:14:07 motto 閱讀:1755 積分:2079  
相關景區攻略:

2017年5月10日,從玉門出來,我們將一路向東南行進,離家越來越近。

今天的的行程,我們的右側將一直有祁連山相伴,腳下的路就是大家熟知的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沿路不少的風車。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祁連山脈位於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因位於河西走廊南側,又名南山。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條,面積約2062平方公里。

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與秦嶺、六盤山相連。長近1000千米。屬褶皺斷塊山。最寬處在酒泉市與柴達木盆地之間,達300千米。

自北而南,包括大雪山、托來山、托來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土爾根達坂山、柴達木山和宗務隆山。山峰多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團結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山間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間。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赤金峽水利風景區(赤金峽水庫庫區).位於玉門市以北50公里,石油河中游赤峽峽谷中,始建於1958年,后多次加固和續建,是疏勒河流域重要的農業水利灌溉設施之一。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在服務區吃的飯,好像依然是麵條。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清泉服務區。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祁連山的平均山脈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間,高山積雪形成的碩長而寬闊的冰川地貌。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稱為雪線,一般而言,冰天雪地,萬物絕跡。然而,祁連山的雪線之上,常常會出現逆反的生物奇觀。在淺雪的山層之中,有名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狀蠶綴,還有珍貴的藥材-高山雪蓮,以及一種生長在風蝕的岩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蓮、蠶綴、雪山草又合稱為祁連山雪線上的"歲寒三友"。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玉門清泉人蔘果,受獨特的土壤、水質、光照等自然條件的作用,維生素C和鈣鐵鋅硒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的含量遠高於其他地區人蔘果,具有等特點,相繼通過了"甘肅省無公害蔬菜"產地認證、綠色食品認證及玉門市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認證,正在積極申報甘肅名牌、甘肅省人蔘果生產基地。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第3期)曾就祁連山對中國的意義有著這樣的描述:東部的祁連山,在來自太平洋季風的吹拂下,是伸進西北乾旱區的一座濕島。沒有祁連山,內蒙古的沙漠就會和柴達木盆地的荒漠連成一片,沙漠也許會大大向蘭州方向推進。正是有了祁連山,有了極高山上的冰川和山區降雨才發育了一條條河流,才養育了河西走廊,才有了絲綢之路。然而祁連山的意義還不僅於此。

祁連山對中國最大的貢獻,不僅僅是河西走廊,不僅僅是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引來了宗教、送去了玉石,更重要的是祁連山通過它造就和養育了冰川、河流與綠洲做墊腳石和橋樑,讓中國的政治和文化渡過了中國西北海潮的沙漠,與新疆的天山握手相接了,中國人在祁連山的護衛下走向了天山和帕米爾高原。據說張掖之名是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河西走廊就是中國之臂,它為中國拽回了一個新疆。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的美稱。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觀光飛機。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黑山石雕群,一幅幅畫境古拙、生靈躍動的岩畫,雖說是現代石匠仿刻的,但古樸的圖案和優美的線條,將岩畫的神韻表現的淋漓盡致,像遠古的圖騰符號一樣很神秘。

可惜,沒去看看。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1372年)年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萬平方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以磚包牆,雄偉堅固。內城有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在兩門外各有一瓮城圍護,嘉峪關內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嘉峪關關城是長城眾多關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主體建築外形呈烽火台式,恰似烽燧相望,長城相連。內設7個展廳,以「偉大的長城」基本陳列為主體,分「春秋、戰國長城」,「秦、漢長城」,「北魏、隋、唐、遼、金長城」,「明長城」四部分,集中國史學界、文物考古界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長城研究成果於一體,將從戰國直到明代,上下三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構築史,作圖表模型、文字版面、彩色圖片形式濃縮在1,100多平方米的展廳空間中,既為長城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又使一般遊人在短時間內,對中國長城在時間、空間演化上有一個整體、直觀的了解。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后檐台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后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后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后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大型油畫「長城萬里圖」以寫意和寫實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將中國東部長城、中部長城和西部長城的主要景觀濃縮於畫卷之中,力求表現出長城氣勢恢宏、景緻壯觀、文化內涵深厚的意境,此油畫面積達220.5平方米,為西北之最。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祁連山養育了這片神奇的土地。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馮勝(?-1395),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國用弟,定遠(今屬安徽)人,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后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賜死。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封寧陵王,謚號"武壯" 。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東漢,木轉射,用四根方形松木榫鉚接成。高42厘米,寬21厘米,厚6厘米,1974年甘肅居延漢代甲渠候官第四烽燧遺址出土,現藏省文物工作隊。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以長城為主體的整套防禦工程和組織制度,被稱之為長城軍事防禦系統,只有綜合運用它們才能使長城發揮堅固防禦的作用。這個系統大體可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屯兵系統,即軍隊屯駐的長城城牆及城堡,是長城主要的防禦力量之所在;屯兵城分成不同的等級,駐有數量不等的軍隊,以明朝為例,大則有鎮城、路城、衛城,小則有所城、堡城、關城。二是烽傳系統,指邊防戍兵用以報警而建築的烽火燧台,用以燃煙火傳遞軍事信息的系統。三是驛傳交通系統,包括供遞送公文的人員或往來官員暫住、換馬以及保障軍事物資運輸安全等的驛路城,遞運所、驛站;這些城、所、站等,均修建有堅固的防禦設施。四是軍需屯田系統,指為了保障軍事防禦人員的衣食、兵備來源而配備的屯田之地、冶鍊、製鹽及貿易市場等;它們或者與駐軍堡城合在一起,或者單獨建置。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漢朝的軍事通信,通常是烽火通信和郵驛通信並舉。

兩漢有著發達的烽火通信設施。考古學家們近年來在新疆、甘肅、內蒙古一帶,發現了漢代北部的烽燧、亭障和長城遺址多處,這些設施分佈長達兩萬多里,形成一道堅固的北境城防。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說:「在漢代沿長城全線西至羅布泊沙漠,直達克魯庫特格山麓,皆列置堡壘烽燧,即漢書上所謂亭障,以為瞭望敵人及傳達烽火信號之用。」「萬里相望,於是中國的西北,築成了一條堅強的防線」。我們至今在往日的絲綢之路沿途,尚可看到當日的這些軍事設施的遺址:一座座烽火台巍然高聳,附近還常有當年邊防人們所住的小城遺址,構成一幅幅壯麗的圖畫。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所謂「烽」、「燧」,都是點燃易燃物發出亮光的通信標誌。漢朝時候,一般說是「五里設一燧,十里有一燉,三十里一堡壘,一百里一城寨。烽燧是系列軍事設施的最基層的單位。這些烽燧,常常設在靠近水源、地勢較高便於瞭望的地方。

怎樣利用烽火來通報敵情呢?漢朝對此有嚴格的規定。一般說,烽是指在五丈多高的土台上置一烽竿,類似汲水的桔槔。烽竿上纏上紡織品,平日放下,遇有敵情立即舉起,稱為「表」,一般為白色,便於醒目。夜晚看不見,便點燃成火炬,稱為「烽」。一般在烽火台旁總是隨時準備些燃放煙火的積薪。

在現存的漢簡中,我們可以大致了解當時烽火的信號。假如發現有敵人一人或數人犯塞,則焚一捆薪,舉起兩個烽火。如果發現的是10人以上的敵軍進犯,除舉火外,還須將烽高高揚起。假如是50O或100O名敵人來犯,則除焚薪外,需舉三烽。這些預先約定的信號,可以使軍內迅速而準確地知道敵情,以作必要的準備。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除上述規定外,尚有一些其他規定。如規定,敵人入塞,舉放烽火時,所有邊亭負責尉吏都必須到位,並及時將敵人入攻人數和到達部位,報告上級都尉府。若遇大風大雨,施放煙火不成,則必須及時派出快馬「亟傳檄台,人走馬馳」,報告上級。若敵情萬分危急,或敵已攻下烽火亭障,該亭不能按時舉火,則應由相鄰亭台點火,依次通報下面的烽火台。一些漢簡中還反映,邊境有警,邊塞縣的屯田官吏,還有責任組織百姓轉移,驅趕牲畜,脫離險境。

據歷史記載,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與匈奴作戰,以烽火作為進軍號令,一晝夜就可使河西的信號傳至遼東,遠達數千里。當時人用詩來形容當時信息傳遞之迅速說:「候騎至甘泉,烽火通長安」。甘泉在今陝北,離漢都長安大約300公里,烽火通信迅速可達,可見當時軍事通信的效率極高。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中國有句俗話說:「軍令如山倒」。兩漢時,邊境烽火警報對屯駐官兵來說,無疑是至上的命令。《史記·司馬相如傳》記載說:當時「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fán凡],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后。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漢文帝時名臣賈誼形容當時邊疆的將士,在敵情嚴重時,日夜不眠,將吏都穿著甲胄,隨時聽命待發(《漢書·賈誼傳》)。西漢名將趙充國對這些烽火制度有很高的評價,認為「烽火幸通」是「以逸待勞」的好辦法(《漢書·趙充國傳》)。有一件居延出土的漢簡生動地描述了當時因烽火信號及時,漢朝軍隊避免損失的情況:「在早晨五點鐘……臨木燧的士兵,舉起了信號旗,並燃起了一個信號火堆。敵人後來向西北方向撤退,沒有造成損失」(《簡牘研究譯叢》,據英國學者魯惟一的翻譯)。

烽火的軍事通信,在當時內地也在廣泛運用。筆記小說中曾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曾派將軍劉尚攻打武溪夷,夷首領田氏兄弟三人各守一城,共約以烽火為號。有一天,老三釣得白鱉,竟然舉烽請二位兄長赴宴,共品美味。當劉尚大兵來討時,老三再舉烽火,兩位兄長以為仍是雞毛細事,再不著急來救。老三孤軍作戰,終至敗死。這個例子說明其他朝代也有「烽火戲諸侯」那樣的人,也都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漢時廣泛運用烽火作為軍事通信的同時,一般的郵驛軍事通信也還是很重要的,常常相輔相成。軍事機構之間的通信使者,一般由戍卒擔任。他們有時作為烽火通信的補充:當天陰雨濕烽火一時不能燃起時,軍方便立即派出飛騎或快跑步遞向兄弟堡壘傳遞情報。漢時留下的一份烽火台規則《塞上烽火品約》提到:匈奴人入塞,天大風或雨,烽火不燃者,亟傳檄告,人走馬馳以疾,就說的是上述意思。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博物館還設有「中國古代兵器裝備展覽」、「嘉峪關文物展覽」、「名人書畫展覽」等。並收藏各類歷史文物七千多件,被譽為「長城文化的教科書」。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時有詩讚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指出這關真乃「雄關」。說來令人詫異,據說當年建這關時,匠師計算用料特別精確,最後建成時竟只剩下一塊磚。這是建築工程上的絕招。這塊磚存放在西瓮城門樓的后樓台上,供人觀摩。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左宗棠,應該知道。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清軍(主力是湘軍)收復新疆之戰發生在清光緒二年(1876年)至三年(1877年),清軍消滅了入侵新疆的浩罕汗國將領阿古柏,收復新疆大部份地區。之後為收復伊犁,清政府派曾紀澤赴俄國交涉,同時,左宗棠做好武力收復伊犁的準備。19世紀80年代初,中俄兩國簽約,中國收回伊犁,但俄國割佔了中國西部的一塊領土,並索取大量賠款。這是一場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戰爭。

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根據左宗棠的建議,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結束了同治新疆回亂。左宗棠與部將湘軍統領劉錦棠收復新疆之戰,左宗棠為清軍最高將領。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戰爭背景。

國際形勢:19世紀中葉,英俄兩國加緊對中亞地區的殖民爭奪(俄國完成了1861年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侵略野心進一步擴大;英國基本佔領了印度,因此,也開始向中亞滲透)並覬覦中國領土新疆。1865年(清同治四年),在英國支持下(英國向阿古柏提供軍火武器),中亞浩罕國(今烏茲別克境內)陸軍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中國新疆南部,后自立為「汗」,建立「哲德莎爾」偽政權(七國之城),繼而侵佔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實行殖民統治。是時,清政府正全力鎮壓內地人民起義,並且東南警報頻傳,因此無暇西顧。1871年,沙皇俄國乘機出兵佔領新疆伊犁地區,使新疆陷入被英俄兩國肢解侵吞的險境。

國內形勢:此時,清政府內部對是否收復新疆存在很大分歧。主要分成兩派:以李鴻章為首的大臣主張「海防論」,即放棄新疆,主要防禦東南沿海;而左宗棠則提出「塞防論」,他在《奏章》中說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充分的說明了新疆的重要性。在陝甘總督左宗棠等人的積極推動下,清政府決心派軍隊收復新疆,於1875年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戰爭經過。

根據新疆的地理特點和敵我態勢,左宗棠制定出收復新疆的戰略方針——「先北后南」、「緩進急戰」。鑒於新疆遠離內地,人煙稀少,產糧不多,左宗棠特別重視西征大軍的後勤保障,親自部署糧餉的籌集、採辦和轉運,購置槍炮、彈藥,以確保西征計劃的順利實施。西征軍主要由道員劉錦棠部、烏魯木齊都統金順部和廣東陸路提督張曜部組成,總兵力六七萬人,由劉錦棠總理行營營務,防敵北竄東逃。1876年4月上旬,左宗棠由蘭州移駐肅州(今甘肅酒泉)。時西征軍先鋒已進抵新疆哈密、巴里坤和古城(今奇台)一帶。阿古柏聞訊,以馬人得、白彥虎(均系陝甘回民義軍首領,失敗后逃新疆投敵)防守烏魯木齊等北疆要地,阻擊清軍;一部兵力守勝金台、辟展(今鄯善)一線,防清軍從天山南麓進攻;主力2.7萬人部署在達坂城、吐魯番和托克遜。

六月初,劉錦棠率部抵古城(今奇台),會合烏魯木齊都統金順部,於八日進扎阜康。阜康南之古牧地,系通烏魯木齊咽喉,白彥虎派兵拒守。劉錦棠、金順軍在大路佯動,二十一日夜沿小路偷襲黃田,二十四日進圍古牧地。二十八日晨,清軍轟坍城牆,突入城內,全殲守軍數千人。翌日晨,清軍向烏魯木齊疾進,白彥虎等棄城南逃。爾後,金順率部西進,連克昌吉、呼圖壁,九月底克瑪納斯。時臨冬季,劉錦棠籌糧整軍,準備進軍南疆。

八月中旬,劉錦棠和金順率所部攻克古牧地(今米泉),殲其5000餘人,並乘勝收復烏魯木齊。11月上旬,清軍攻克瑪納斯南城,平定了整個北疆地區。時臨冬季,大雪封山,清軍就地休整籌糧,以待再戰。1877年4月,左宗棠指揮清軍分三路進軍南疆:劉錦棠部由烏魯木齊南攻達坂;張曜部由哈密西進;記名提督徐占彪部由巴里坤進至鹽池,與張曜部會師后合攻辟展(今鄯善)和吐魯番。至月底,清軍先後攻克達坂、托克遜、吐魯番等地,扼住南疆門戶,為奪取戰爭全勝創造了有利條件。阿古柏絕望自殺,其子海古拉率殘部西遁,並企圖在英俄兩國庇護下作最後的負隅頑抗。左宗棠揭穿英國的「調停」陰謀,決心繼續西征。10月,西征軍劉錦棠部征戰1000餘公里,以破竹之勢收復南疆東四城喀喇沙爾(今焉耆)、庫車、阿克蘇和烏什。南疆西四城葉爾羌(今莎車)、英吉沙爾(今英吉沙)、和田(今和田)和喀什噶爾(今喀什)之敵分崩離析,有的主動投奔清軍。12月中旬至1878年1月初,清軍又相繼收復南疆西四城。隨後,左宗棠積極部署進軍伊犁。沙俄懾於清軍威力,在清廷多次交涉下,於七年同意歸還伊犁地區。至此,粉碎了英、俄吞併新疆的陰謀。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戰爭結果:整個新疆除沙俄侵佔的伊犁地區外,全部回歸祖國的懷抱。清軍獲得勝利。1880年初 清政府派曾紀澤赴俄談判收復伊犁之事。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超寫實雕塑場景——「西出陽關、春風玉門」,以河西長城的陽關和玉門關為背景,運用現代高分子材料為表現手法,生動逼真地再現了盛唐時期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盛況。「醉卧沙場」場景的背景油畫描繪了「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恢宏壯闊的邊塞風光,雕塑則形象的表現了「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所描述的徵人視死如歸的樂觀豁達精神,體現了征戰長眠的殘酷、悲涼和豪壯。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一塊塊城門磚,在講述者一個個傳奇的故事。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長城博物館是集展示長城文化、長城歷史和長城學研究成果為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仿古城堡式建築,外觀古樸,風格獨特。長城歷史文化陳列共有展板121塊,文字15000餘字,圖片142幅,模型20個,文物242件,複製文物38件(套),立體雕塑11組,浮雕110平方米,圖表36幅。其中「長城工牌」、「永樂銅炮」和「嘉峪關關照印版」等都是研究長城歷史和長城文化的珍貴資料。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出門遇到一棵丁香樹,後來一查才知,丁香是這裡的特色,路邊的很多綠化樹就是丁香。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出嘉峪關感賦》

清 林則徐

嚴關百尺界天西,

萬里徵人駐馬蹄。

飛閣遙連秦樹直,

繚垣斜壓隴雲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

瀚海蒼茫入望迷。

誰道崤函千古險?

回看只見一丸泥。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關口內大樹林立,排水系統健全。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比山海關早建九年。在萬里長城沿線上分佈著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後者較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的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后,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伙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吁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來后,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后必須參拜的地方。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

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在雄偉的嘉峪關城腳下,有一汪清泉,名曰「九眼泉」,在單個數字中,「九」是最大的一個,「九」又與「久」諧音,故名九眼泉,取其泉眼眾多、長流不息之意。 「九眼泉」旁水草豐美,景色宜人,是一個屯軍養馬、戍邊防患的好地方。

據史料記載,嘉峪關是「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這就充分證明了嘉峪關城從選址、修築都和「九眼泉」有著很大的關係。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明洪武五年,征虜大將軍馮勝率軍西征,行軍至討賴河岸之嘉峪塬上,手搭涼棚,極目而望,見祁連雪山高入雲端,討賴河水滔滔不絕,黑山絕壁峭不易攀,中間狹窄之地易守難攻。山下泉水潺潺而流,足夠人蓄補給,是塊風水之地,遂上報朝廷,破土動工,築關設防。嘉峪關的修築,扼守河西走廊咽喉要衝,地位顯要。碧波澄清、緩緩流淌的九眼泉與雄偉的嘉峪關城相映生輝,美輪美奐。

經歷了歷史的變遷,「九眼泉」曾一度枯竭,在西部大開發的春風中,「九眼泉」再現了其昔日的麗影,碧波蕩漾,清澈見底。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九眼泉湖湖的南側就是馮勝將軍的雕像。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走出景區回望,竟發現最應該看的風景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大漠邊關,一定不能少了駱駝。

嘉峪關文物景區 @motto

出了嘉峪關景區,出發前行,很快就出了嘉峪關市的地界,緊挨著它的就是酒泉市,咫尺之遙。

下一站,去張掖看丹霞地貌。

motto的遊記列表
微信掃一掃,免費獲取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