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景點大全 >驢友遊記 >motto的旅遊空間> 【武漢訪友之一】隨州曾侯乙墓

【武漢訪友之一】隨州曾侯乙墓

2021-08-03 10:43:06 motto 閱讀:1943 積分:2000  
相關景區攻略:

5月28日,在縣醫院忙了一上午,全縣42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篩查完畢。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下午3點,剛剛送走青島阜外醫院的沈大夫、黃主任一行去了單縣,畫天下的老於打電話過來,說隨州有個項目想去看看,苦於沒人陪著去問我有空否。斟酌再三,心臟病患兒篩查的事已完成,其他事情不少但都不急,正巧明天可以出行。於是和同事劉雲徵得領導同意,寫了假條,就出發了。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老家地里旱得冒煙,這一路上竟然碰到了兩次小雨滴,不過不耽誤行程。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緊趕慢趕,天黑后8點入住工地附近的一家賓館,找個小店吃晚餐。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第二天8點出發去工地,路過隨州博物館。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路邊地攤,吃了一碗熱乾麵。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工地還在施工,項目的事一拍即合。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附近轉轉,正巧一處社區服務站開著門沒有人,不過「逢四說事」的接訪品牌挺有創意。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於是,上路。

很快,沿路不斷閃現的曾侯乙墓的指引牌吸引了我們,決定去看看。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城西北約2千米處的擂鼓墩依山傍水,是絕佳的風水寶地。傳說在戰國時期,楚莊王為平息宰相鬥越椒的叛亂,親自在此擂鼓,指揮軍隊作戰,將士奮力搏殺,一舉而平叛亂。因為這場惡戰,擂鼓墩的名字流傳至今。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1978年2月底,隨縣(今隨州市)城郊一座小山包上,武漢空軍某部雷達修理所在擂鼓墩東團坡一帶擴建廠房,開山炸石,紅砂岩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層,前來視察工作的廠領導鄭國賢懷疑是一座大型古墓。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3月10日,聯合勘探小組成立。19日,時任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兼考古隊隊長的譚維四連同兩名技術人員趕到現場。3月20日起,考古人員開始對該墓葬進行鑽探發掘。他們手持探鏟,向地下打孔探測,隨著探孔越來越多,墓坑的範圍也越來越清楚。探測表明,墓坑東西長21米,南北寬6.58米,總面積220平方米。單就槨室而言,就有190多平米,比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大6倍,比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墓大14倍,比出土越王勾踐劍的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大8倍。這樣大的木槨,在當時的中國尚屬首例,這種構築在岩石上的岩坑豎穴墓,在南方還是第一次發現。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果然不出所料,經過初步勘探,發現墓坑上層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且有地下水溢出來,已經無法進行原封不動地保護了。譚維四建議立即動手發掘,以最大限度搶救文物,這一建議得到認可。然而更為揪心的情況發生了,勘探人員在墓坑中部偏北的位置發現了一個面積大約0.5平方米的盜洞,古墓中的文物會不會蕩然無存了呢?沉重的疑問夾著幾許絕望籠罩了現場的工作人員。譚維四帶領隊員們對盜洞進行了認真清理,發現裡面灌滿了淤泥,還有幾塊散碎的石板,這又是一個不好的徵兆,說明這座古墓已經進水了。現場的很多人都泄了氣,認為這已經是一個沒有發掘價值的古墓,裡面的文物極可能遭到盜掘和水蝕,很難保存完好了。但是譚維四堅持挖掘,在他的極力主張下,勘探小組向上級提出發掘申請,得到了湖北省委和國家文物局的批准。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下來問問入口。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人工降雨的霰彈炮。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經過將近2個月的籌劃和準備工作,1978年5月11日,曾侯乙墓的發掘工作正式開始。隨著墓坑的殘存填土被完全清除后,覆蓋墳墓的47塊巨型石板完全顯露出來。考古工作者動用大型吊車揭開石板,發現石板之下是厚約250厘米的夯土,夯土下又有一層10厘米~30厘米厚的青膏泥,青膏泥下又是一層厚厚的木炭,這層厚厚的木炭,總量達到6萬千克。5月22日,木炭被清除完畢,墓室上層的槨板暴露無疑。考古工作者動用大型吊車揭開石板,只見槨室內一片渾水,水面上漂浮著幾具木棺。在抽水的同時,為防止木棺將下面的陪葬品砸壞,又動用起重機將漂浮的木棺一一弔出來。打開棺蓋,裡面是一些女性的遺骨,年齡在13歲~25歲之間。這樣的女屍,整個墓穴一共有23具。經專家認定,這些女屍應該是為墓主人陪葬的人殉,近年來也有學者認為這些女子就是平日為墓主人曾侯乙演奏歌舞的樂工。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著水位一點點下降,人們發現這是一個豎穴木槨墓,掘於紅色沙礫岩之中,平面為多邊形,沒有墓道。墓坑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深度在13米以上。木槨共有12道槨牆,槨高3.1米~3.5米,由171根長條木板壘成,達380立方米。墓室按方位分東、中、西、北四室,均為長方形,中、北、東三室寬度一致,均為4.75米。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站在擂鼓墩遠望。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東室放置主棺,棺有內外兩層,皆為木質。外棺鑲有青銅框架,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重達3.29噸。頂部棺蓋上分佈著12個銅鈕,棺蓋青銅框架由2根縱梁和4根橫樑卯榫接合而成。棺壁以透雕、浮雕、圓雕等技法雕飾花紋,有雲紋、三角形紋等,尤其以龍紋變化複雜,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線條流暢。更為奇特的是外棺一側下方開一門洞,有人猜測,這也許是為了讓棺內之人的靈魂能夠自由出入而特設的。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內棺長2.49米,頭寬1.27米,足寬1.25米,高1.32米,用木板接榫而成。內棺兩側的圖案極為別緻,中間繪有對開的格門,圍繞格門的上下左右,繪有龍、蛇、鳥、獸等形象,內容詭秘神奇,圖像總計900多個。門兩側繪武士,頭生雙角,軀體像魚又像獸,手持雙戈戟,兩眼凝視前方。有人說,這大概是繪製者想象的陰間兵士的形象,希望他們的國君死後在陰間有兵士站崗護衛,保護其安全。棺面上繪製的神獸長著鹿一樣美麗的角,卻有鶴的長頸和翅膀。在中國古代,鶴和鹿都是吉祥的動物,神仙經常乘坐仙鶴飛翔。也許,這個鹿角立鶴就是準備馱著主人升天的神鳥。經初步鑒定,棺內裝殮的正是此墓的主人,男性,身高1.61米~1.63米。結合出土於主棺旁的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寢戈」銘文的戈,可以斷定棺內之人是戰國時期曾國的諸侯,名「乙」,因此稱之為「曾侯乙」。而此件短戈,就是曾侯乙寢宮守衛所使用的武器。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外棺為長方形的銅木結構,是在青銅框架上鑲嵌木板,再用彩漆繪成。棺的下部有10個蹄形銅足,上面有12個銅榫,此端檔板有一小門。內棺用大型厚木板製成,外壁繪有執戈的人面獸身和人面鳥身圖案。這種青銅骨架的木棺在考古發掘中尚屬首見。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墓的中室放置隨葬的禮器和樂器。最開始,考古隊員們是在積水面上驚喜地發現3個木架上分別掛著3組青銅鑄造的編鐘。木架下面還有幾層,水下會不會有更多更大的編鐘呢?譚維四判斷,槨室深3.3米,現在剛剛露出1米左右,下面還有2米多深的積水,水下肯定有支撐物。透過水麵的波光,他隱約看到了巨大的影子。由於擔心鍾架失去平衡造成倒塌,譚維四下令放慢抽水的速度。時間一點一點地流逝,眾人焦急而興奮地注視著逐漸下降的水面。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5月24日,多件甬鍾出土,第二層居中鍾架上有20多件,南架上有9件,西架上有15件。5月25日,第三層編鐘架上露出大型甬鍾,而西北架上的銅人也從泥中挖出。至此,一套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編鐘終於全部露出了真面目。整個鐘架由幾個銅人支撐,銅人雙手上舉,腰佩銅劍,雙目平視前方,神情平靜從容,做工精細,栩栩如生。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鍾在我國商朝時就已出現,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13枚,戰國時發展成61枚。人們按鐘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鍾編成組,製成編鐘,演奏悠揚悅耳的樂曲。迄今為止,中國的考古發掘*有40多套編鐘出土,但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質最高的則非曾侯乙編鐘莫屬。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墓中還出土了編磬、鼓、瑟、笙、排簫等大量樂器,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排簫、篪、琴(十弦琴、五弦琴)都是首次發現的幾種早已失傳的樂器。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排簫這種樂器,曾侯乙墓的2件排簫均是由13根竹質簫管編排而成,長短有序的簫管使得其形狀象鳥展開的單翼。專家對這2件古排簫進行了測試,其中1件有七八個簫管能夠吹奏出樂音,音階結構已超出五聲。篪是一種竹質橫吹管樂器,源自民間,後世逐漸失傳。篪在周代常與塤一起演奏,戰國時作為大型宮廷樂器之一,每當有神祀與宴饗活動時,宮廷樂工們將編鐘、編磬、建鼓、排簫、笙、瑟等樂器一齊奏響。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四間墓室共出土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器、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約15404件,許多器物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紋飾華美,充分體現了南方楚文化與北方中原文化在隨地交融匯通的特點。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墓間填充物。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編鐘。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四鹿角立鶴。通高143.5、高110厘米。鶴長喙上翹呈鉤狀,引頸昂首佇立,兩翅展開作輕拍狀。拱背,垂尾。鶴首兩側插有兩支銅質鹿角形枝杈。鶴的頭、頸和鹿角上有錯金幾何紋飾,其它部位有鑄成和鑲嵌的雲龍紋。

此器造型別緻,是一件獨具風格的青銅工藝精品。鶴和鹿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把鹿角插入鶴頭,將二者置於一身,可稱之為「瑞鶴」。古人把仙人乘車叫「鶴馭」、「鶴駕」。此器出於墓主人棺側,可能反映了死者成仙升天的思想。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四節龍鳳玉佩,還有十六節龍鳳玉掛飾。據說這是一氣呵成雕刻成的,要知道工匠錯一下整塊料就廢了,或者是在雕刻細節的時候有一個小細節出岔子,整個作品都前功盡棄,由此推斷這個工匠的功力。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世界最早的二十八宿天文圖——戰國黑漆朱繪星宿圖衣箱。楚人在天文曆法方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知識。這件衣箱通體彩繪,環「斗」字一周書二十八宿名稱,是我國迄今發現記有二十八宿全部名稱,並與北斗、四象相配的最早的天文實物資料,說明我國至少在戰國早期就已形成二十八宿體系。它也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立二十八宿體系的國家之一。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左上頭,八雲紋金盞(含金漏匙)。至遲到商代時,我國就出現黃金製品,但多為一些片飾。而此盞是仿銅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這是目前所見我國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1件。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其他隨葬文物將在下一篇細說,不再贅述。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1978年曾侯乙墓發掘時,已有2400多年的木槨處於「飽水」狀態,考古人員採取了最簡便可行的原地回水保護,但後來,他們慢慢發現回水保護的自來水裡含由較多的礦物雜質,對古墓產生了軟腐影響,為了使曾侯乙墓遺址得到更好的保護,1999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曾侯乙墓墓室進行疏干脫水工程。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國家就撥專款開始這個疏導工程,首先是把墓坑裡的水全部抽干,然後在四周做了暗溝,排出去,這個抽干以後,就把這個暗溝做好以後呢,讓墓室里的槨板,自然風乾,通過外面的空氣,讓內部的積水從暗溝排走,外表本身木頭裡面含水,把整個木頭風乾以後我們再進行修復。現在正進行槨室的保護,保護它也是一個漫長的時間。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從展廳出來,有電梯可從擂鼓墩下來,看看導遊圖,才知道周圍是東周遺址。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這一片就是棗樹灣東周遺址。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博物館就在附近,老於去開車,我們步行。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博物館後面,一棵枇杷樹掛滿果實,黃果綠葉,很是誘人。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摘了3顆,嘗嘗鮮。

隨州曾侯乙墓 @motto

博物館北門的南天竹,和家裡的一樣,正在開花。

下篇領你參觀隨州博物館,不見不散。

motto的遊記列表
微信掃一掃,免費獲取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