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景點大全 >驢友遊記 >motto的旅遊空間> 【菏澤漫遊】菏澤帝堯陵

【菏澤漫遊】菏澤帝堯陵

2021-07-23 15:28:07 motto 閱讀:2383 積分:2000  

2019年8月29日,大東北自駕游剛結識的東北夥計馬成龍來菏澤尋找商機,和水源、牧春陪著他菏澤、鄆城轉轉,於是路過帝堯陵停下來看看。

遊記相冊 @motto

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堯冢也有好幾處,一般認為在山西臨汾,歷代也多以這裡為主進行祭祀活動。今天的堯 陵在山西臨汾市東北約七十里的郭行村 西隅,陵的周圍土崖環抱,陵阜崇隆,澇水經流其南。陵前祠宇恢宏,松柏蒼翠。

遊記相冊 @motto

我們參觀的帝堯陵,位於山東省菏澤市堯王寺,現牡丹區胡集鎮古成陽遺址。

遊記相冊 @motto

2017年11月4日,「成陽故城與帝堯陵研討會」在牡丹區胡集鎮成功舉行,專家、學者共計200人蔘會。在實地考察遺址后,專家們進行專題研討並達成共識,帝堯陵在菏澤胡集鎮。

專家們從考古發現、文獻記載、地理標誌、文物遺存等方面,對成陽故城與帝堯陵進行了詳細論述和探討,並分別作主題報告。專家們一致認為,牡丹區胡集鎮地下故城,經文物部門認定為西周成國故都成陽,秦漢魏晉之濟陰郡成陽縣城,北齊廢,后完全淤埋地下;成陽故城西二里堯王寺村面積達七萬平方米的龍山至漢文化遺址,系文獻中的堯陵遺址。

遊記相冊 @motto

歷代志書皆載:《呂帝春秋·安死》云:「堯葬谷林----」;東漢學者高誘說:「堯葬成陽,此雲谷林,成陽山下有谷林。」魏晉學者黃莆在《帝王世紀》說:「堯葬於成陽西北四十里,是為榖林」;《乾隆御批綱鑒》亦說「堯帝崩於成陽,葬谷林,谷林既成陽。」;《水經注》雲「成陽西二里有堯陵」。

遊記相冊 @motto

堯陵前現有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濮州 知州孟書「祭文碑」和1903年濮州知州繆潤紱書「帝堯陶唐氏墓」碑各一幢。堯陵神道南端有「榖林雲日」石牌坊,立於清乾隆四年。堯陵前有享殿、東西朝房 、東西更衣亭、大門、牌坊、聖母殿等建築。院內另有石碑數塊及清末所植古柏 246棵。陵南500米有堯母慶都陵,西350米有堯妃中山夫人墓及祠。

遊記相冊 @motto

堯陵遺址均位於鄄城縣富春鄉榖林苗圃內。堯陵遺址覆蓋面積達14萬平米,包含有龍山文化、商周、漢、元、明、清代的文物遺存。2015年鄄城縣舉辦堯陵歷史文化研討會現場,與會專家指出,堯陵、堯母慶都陵在此,反映出古人對帝堯活動區域的大體定位,聯想堯居陶,舜生姚墟、漁雷澤、耕歷山、陶河濱等記載,將對深入研究堯舜禹起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006年,鄄城谷林帝堯陵、舜耕歷山古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祁堯(約前2447—前2307年,一說約前2377—前2259年 ),中國上古時期的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帝嚳與慶都之子。

堯是謚號,本名祁放勛,出生在黃帝世家,是黃帝12個得姓兒子祁姓兒子(由於遷居於封地也稱徙祁、伊祁)的後裔。

受封於唐十三歲,堯受封祁地,十五歲時定都於陶唐(今山西祁縣)。

遊記相冊 @motto

二十歲,堯代帝摯為天子。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設官分職,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東、南、西、北四方,觀察天象制定曆法,以授民時,名為「四岳」。是時洪水橫流,泛濫四方,毀壞山陵,沖壞田土,人民不堪其苦。堯欲使治洪水,「四岳」薦舉鯀治水,九年不成。

晚年,堯辟位,由舜繼天子位。

葬於谷林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

遊記相冊 @motto

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后,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祁堯處於原始社會,祁堯小的時候河水水平面覆蓋了山西省中部,僅有山地丘陵等適合人類居住,堯帝治理水平面有功而當上了天子,河水治理后形成了兩個大的湖泊,昭餘祁澤藪(時間讓它漸漸變小,現已成為人類的居住地)和晉陽湖。

遊記相冊 @motto

唐堯當政初期,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百姓們因為不知道四時變化而經常耽誤農時。為了掌握氣候的變化規律,他派羲叔 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仲 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叔 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曆法和四季的關係,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傳說古帝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史記》作「陳鋒氏女」)的女兒。

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娘家,某年春正月末,慶都與父母坐上小船於三河之上遊覽,正午時出現了一條飛舞的赤龍。第二天又出現了形體小些的赤龍,晚上,慶都睡不著,閉著雙眼還不由得抿嘴發笑。朦朧中,陰風四合,赤龍撲上她身,醒來時身上還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兒,上面畫著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銳下豐滿,八采眉,長頭髮,畫上寫著:亦受天佑。之後,她就懷孕了。過了十四個月,她生下一個兒子,竟生得和圖上畫的人一模一樣。孝子帝嚳的母親卻在這時候去世了,帝嚳為母親的去世哭得成了淚人兒,之後為母親一連服孝三年,完全顧不上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帶著兒子住在娘家,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的身邊,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帝堯。所以帝堯小時先隨外祖父家的姓為伊祁(耆)氏,后又稱陶唐氏。

遊記相冊 @motto

堯當政后依然住茅草屋,喝野菜湯,穿用葛藤編織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的意見,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一張「欲諫之鼓」,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麼意見或建議,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就立刻接見,認真聽取來人的意見。為了方便民眾找到朝廷,他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誹謗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眾有意見,可以向看守人陳述,如果來人願意去朝廷,看守人會給予指引。堯經常說:「如果有一個人挨餓,就是我餓了他;如果有一個人受凍,就是我凍了他;如果有一個人獲罪,就是我害了他。」

遊記相冊 @motto

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

戰國時莊周 曾說:堯治理天下萬民,使海內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參拜四位有道之名士,悵然若失,好像丟了天下。這四位有道名士為方回 、善卷 、披衣 、許由 。善卷重義輕利,不貪富貴,是有名的賢人;堯自覺德行達智不如善卷,認識到對於賢德的人,不能自驕自傲,必須謙恭好禮,以平民對待長者、學生對待老師的禮節去拜訪他,讓善卷居主位,堯站在下邊,面向北施禮求教。

遊記相冊 @motto

《莊子》中記載:堯之師曰許由 ,許由之師日嚙缺 ,嚙缺之師曰王倪 ,王倪之師日披衣。披衣即蒲衣,亦寫作蒲伊,以其衣蒲故名。他居住於蒲谷山,堯親往拜訪,拜之為老師。今蒲縣太林鄉有蒲伊村,傳為蒲衣隱居之處,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堯與蒲伊談論大道的地方,后稱講道台。還有帝堯休息過的地方,后稱稅駕坡。蒲伊,人稱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國后稱蒲子國,後來這裡稱蒲子縣,今稱蒲縣。清人留詩中有「蒲谷賢人懷寶去,平陽聖帝策輦來」的詩句,即指帝堯訪蒲衣子的故事。

《莊子 》中記述,堯問許由:「嚙缺可以做天子嗎?我想讓王倪邀請他。」許由說:「不好啊!那對天下將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嚙缺的為人,聰明機智,反應敏捷,天分過人,而你要因他這些人事上的長處讓他接受實行天然之治的使命,那就錯了。他明于禁止過失,卻不知過失產生的原因。讓他做天子,他就要崇尚智慧而拋棄天然;他就要以己意為標準去分別事物,就要像火燒火燎一樣地去求知;就要埋頭於事物之中,處處干涉事物,就要忙 忙碌碌應接四方,想方設法滿足事物的要求;就要千方百計去改變萬物,弄得它們不能安寧。怎麼能夠讓他做天子呢?雖然他的行為可以為一般人所效法,但他僅能做個諸侯國的君主,而不可以做天子。治理,是產生動亂的由頭,是臣子的災難,是君主的禍害。」許由對他的老師是了解得很透徹的,經過許由的勸阻,堯也就自然說這回事了。

遊記相冊 @motto

帝堯訪賢,古籍中記載最多的首推訪許由的故事。許由,為當時的名士。他崇尚自然無為 ,不貪求名利富貴,堅持自食其力,生活簡樸,無求於世。他得知帝堯要來訪他,便躲走了。恰巧嚙缺碰到他,問他要到哪裡去?他說:「為逃避帝堯」。嚙缺又問:「為什麼呢?」許由說:「堯這個人啊,轟轟烈烈實行仁義,我怕他要被天下人恥笑,後世會有人吃人的事發生。老百姓嗎,不難籠絡他們。愛護他們,他們就和你親近;給他們利益,他們就會為你所招徠;表揚他們,他們就會勤奮。作他們厭惡的事,他們就要逃散。愛護百姓,使百姓得利是出於仁義,那真誠實行仁義的事,借仁義取利的多。這樣仁義的行為,不僅不能真正實行,而且還會成為虛偽的工具。這種想用一個人的決斷來使天下獲利的事,不過是一刀切罷了。堯只知道賢人可以利天下,而不知賢人的害天下。只有那不重用賢人的人,才知道這個道理。」過了一段時間,帝堯去拜訪許由,朝拜許由於沛澤之中。堯對許由說:「太陽出來了,火把還不熄滅,在光照宇宙的太陽光下要它放光,不是多餘的嗎?大雨下過了,還去澆園,不是徒勞嗎?作為天子,我很慚愧,占著帝位很不適宜,請允許我將天下囑託於先生,天下必然太平。」許由對帝堯說:「你治理天下,已經昇平日久,既然天下已經治理好了,還要讓我代替你去作一個現成的天子,我為了名嗎?名,是實的從屬物,我對那個虛名不感興趣。鷦鷯即使在深林里築巢,也不過占上一枝就夠了;鼴鼠就是跑到黃河裡去喝水,也不過喝滿肚子就足了。你就回去吧!天子於我沒有什麼用處。廚子就是不做供品,祭祀也不會去代替烹調的。」許由於是到箕山 之下,潁水之陽,耕田而食,非常快活,終身不貪求帝位。傳說,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以為恥辱不堪入耳,到河裡去洗耳朵,後有洗耳河 之名。巢父 牽牛去河裡飲水,碰見許由洗耳,問明原因之後,便說:「你洗了耳朵把這裡的水弄髒了,我不想讓我的牛喝這污水。」就牽著牛到河的上游去飲水。

遊記相冊 @motto

在先秦時期,以儒家 和墨家 兩個學派最有勢力,號稱「顯學 」,兩家都以堯舜為號召。從那時起,堯就成為古昔聖王,既是倫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 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孔子對堯的讚美,隨著儒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地位漸趨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後來儒家即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為標幟;到唐代韓愈 以至於宋 明理學,大倡「道統 」之說,堯遂成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

遊記相冊 @motto

傳說堯由龍所化,對靈氣特為敏感。受滴水潭靈氣所吸引,將大家帶至此地安居,並藉此地靈氣發展農業 ,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為感謝上蒼,並祈福未來,堯會精選出最好的糧食,並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雜質,淬取出精華合釀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純凈、清香幽長,以敬上蒼,並分發於百姓,共慶安康。百姓為感恩於堯,將祈福之水取名曰「華堯」。

遊記相冊 @motto

相傳,上古時期堯都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後,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帝堯很憂慮,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了卻不務正業,遊手好閒,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帝堯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起初是教習打獵本領,丹朱不喜,堯嘆氣說:「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著哩。」說著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方格子,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給丹朱一半,手把著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征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傳授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

此後一段時日,丹朱學棋很專心,也不到外邊遊逛,散宜氏心裡踏實些。帝堯對散宜氏說:「石子棋包含著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轉意,明白了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孰料,丹朱棋還沒學深學透,卻聽信先前那幫人的壞話,覺得下棋太束縛人,一點自由也沒有,還得費腦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終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詭計奪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異常,大病一場而逝。帝堯十分傷心,把丹朱遷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還把帝位禪讓給虞舜。虞舜也學帝堯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後的陶器上便產生圍棋方格的圖形,史書便有「堯造圍棋,以教丹朱」的記載。今龍祠鄉晉掌村西山便有棋盤嶺圍棋石刻圖形遺迹。

遊記相冊 @motto

唐堯時基本確定了龍 這一形象。根據《竹書紀年 》 記載 ,堯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順平縣境),堯母慶都為陳鋒氏部族,生於斗維之野。唐縣有慶都山,傳為堯母居住之地,慶都出生時常有黃雲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龍隨之……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堯于丹陵(伊祈山)。伊祁山堯母洞,即堯出生地。這就說明赤龍族當時就棲身生活於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龍與中華民族的血肉關係,也說明了龍的傳人在堯時已為世人所共認。

遊記相冊 @motto

傳說上古姑射山 北仙洞一帶有堯王牧馬坡。山頭綠草如茵,山坡灌木叢生,溝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發,生機勃勃,夏天樹木茂盛,山花爛漫,秋天楓葉紅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傳說這裡「樹為堯王栽」,是堯王的放馬山,那裡北有生馬庄,南有牧馬灘,生馬、二駒的村名都是堯王時留傳下來的名稱。《臨汾縣誌》中以此地為臨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邊的東馬柵、西馬柵傳為堯王的牧馬場,鹿仙女與堯王婚後,還在這一帶管理過馬場哩。

遊記相冊 @motto

唐堯初都太原 ,在太原築有唐城,所以太原有了「唐」和「唐國」的古名。追溯「唐」的古意,《說文解字 》解釋為「唐,大言也。」《白虎通 ·號》解釋為「唐,蕩蕩也,道德至大之貌也。」可見,唐是一個會意字,基本意是:大話、豪言、命令;引申意是:道德至大之人所講的話、發布的命令,堯就是這樣的人傑。古稱「唐」的地名至少有三處,諸如河北之「唐」,太原之「唐」,山西晉南之「唐」,都是因唐堯多次遷徙,曾經定居那裡而得名。

堯和堯的部族在太原居留一個時期之後(有關學者認為是出於本部族的開拓精神或因為當時汾河的受阻於霍山而時有水患),留下了自己的裔族,沿著汾河南流的方向繼續遷徙,最終落腳於臨汾盆地———平陽。鄭玄 在其《詩譜 》中就說:「堯始居晉陽,后遷河東。」閻若琚所著《尚書疏證》也說:「堯為天子實先都晉陽,后遷平陽府。」於是,又有了「堯都平陽」之說,同時也印證了「堯始都祁縣,后遷平陽」的古記。關於太原的另一個古名「北唐」,就是在唐堯由初都太原祁縣遷都平陽后,因太祁縣地處平陽之北,為區別初都太原之唐和平陽之唐,遂以地理方位為準,在太原之唐前面又加了個「北」字,這就是太原又稱「北唐」的緣由。

遊記相冊 @motto

鹿仙女是個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潛伏在其仙洞溝 附近的黑龍潭 中的黑龍,並將它變為自己駕乘的坐騎。

一天,帝堯偶遇被稱姑射神女的鹿仙女 ,並被鹿仙女擊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後兩人互相傾訴衷情,擇期成婚。新婚夜,雙方喜結連理於仙洞之中,以洞為新房,對面的蠟燭山上光華將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晝一般,於是新婚夜也被稱為「洞房花燭夜 」。

兩人婚後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兒子「朱」。后鹿仙女於是尾隨那隻在牧馬灘 吞食牧民的惡蟒,趁其不備用劍將其刺死,而黑虎仙逃脫,後來那裡留下了巨蟒窟。自此,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設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防不勝防,只得向天帝 告發。天帝派天兵天將捉拿黑虎仙,並將其壓在乎陽東南的山丘之下,是為卧虎山 。同時,天帝罰鹿仙女與帝堯斬斷塵緣,鹿仙女只能將幼年的朱兒送還帝堯,從此隱居深山。

帝堯派人四處查找鹿仙女無果后親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尋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為妻。朱兒后被封于丹地(浮山 ),故稱丹朱邑。後來人們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龍洞左旁的一個小洞窟中為鹿仙女塑像紀念,千百年來香火不絕。

遊記相冊 @motto

中國至少有包括河北、山東、山西、江蘇、湖南、安徽6個省份12個縣市展開了堯帝故里的「明爭暗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是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而「帝堯出生地研究」是這一項目中一個重要的學術科研課題。帝堯出生地之爭,始於元代,距今已有七百年,涉及中國6省12個縣市,有華夏說、中原說、東夷說,爭論焦點主要在「華夏說」與「東夷說」之間。

然而,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燒掉了六國史書,秦朝以前的史志焚毀導致帝堯出生地無詳細的史料記載,這些給研究帶來了一定困難。關於帝堯出生地記載的歷史文獻主要有三:一是司馬遷的《史記》,二是魏晉著名歷史著述家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三是南朝著名史學家沈約的《宋書》。

遊記相冊 @motto

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凶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岳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岳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或說因堯德衰,舜逼其讓位而因之,「復偃塞丹朱(堯子),使不與父相見也」(《史記·五帝本紀 》、張守節正義引《竹書紀年 》)。

遊記相冊 @motto

周長富先生則通過龍山文化 的特點,在其《淺談唐堯氏》中指出:「從年代和分佈範圍來講,龍山文化相當於唐堯氏古族。」

2006年,菏澤堯王寺村村民王克春在堯陵遺址發現《水經注》所載堯妃中山夫人殘碑首 ,更有力佐證《漢書》堯冢在此之說。二零零八年山東省文物局 於堯王寺發掘,發現面積四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十二米與堯同時期的龍山文化遺址,並於陵東二里發掘出成陽故城,是為堯王寺乃榖林堯陵遺址之鐵證。

遊記相冊 @motto

堯廟。

遊記相冊 @motto

堯陵。

遊記相冊 @motto

沿路栽植了不少梓樹。

遊記相冊 @motto

梓,喬木,高可達15米;分佈於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日本亦有分佈。多栽培於村莊附近及公路兩旁,野生者已不可見。梓樹喜光、幼苗耐蔭。喜溫暖濕潤氣候,有一定的耐寒性,冬季可耐-20℃低溫。深根性,喜深厚、濕潤、肥沃、疏鬆的中性土,微酸性土及輕度鹽鹼土也可生長。梓梓在適地生長頗速,春日滿樹白花,秋冬英垂如豆;木材白色稍軟,可做傢具。制琴底,嫩葉可食;葉或樹皮可作農藥,可殺稻螟、稻飛虱;果實(梓實)入葯,可作利尿劑,治腎臟病,腎氣膀胱炎、肝硬化,腹水。根皮(梓白皮)亦可入葯,消腫毒,外用煎洗治疥瘡。本草綱目曰:梓白皮,苦寒無毒。

所謂「桐天梓地」者是也。古來以為木莫良於梓,書以「梓材」名篇,禮以「梓人」名匠,宅旁喜植桑與梓,以為養生送死之具,故迄今又以桑梓名故鄉也。帷古所謂梓者,往往兼楸而言也。

motto的遊記列表
微信掃一掃,免費獲取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