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景點大全 >驢友遊記 >motto的旅遊空間> 【曲阜一日游】游孟廟

【曲阜一日游】游孟廟

2021-07-28 10:03:46 motto 閱讀:2475 積分:2000  
相關景區攻略:

在鄒城市南的104國道兩邊,有一片松柏掩映的紅牆壁瓦,那就是著名的孟廟。

遊記相冊 @motto

孟廟,也叫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場所,孟廟初建於宋景佑四年(1037年),原在距城13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的孟子墓前,因距城較遠,后遷至鄒縣城郊,宋宣和三年(1112年),又建在現今地址。后歷經金、元、明、清數十次重修擴建,具有了現今的規模。

現今的孟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內古木森蔚,碑碣林立,廟周圍有紅牆護圍,總面積65.3畝。

遊記相冊 @motto

孟廟是一座長方形建築群,五進院落,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一條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配列,錯落有致,起伏參差,遠院不同,充分體現了古代廟堂的特點,孟廟前部為三個大院,後部分為左中右三路。現有殿廡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

遊記相冊 @motto

孟廟其規模僅次於孔廟,為山東省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是國內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代表作品,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廟內保存有秦、漢、晉、唐、宋、元、明、清歷代碑碣280塊,其主要內容有歷代封建皇帝封贈聖旨、孟氏家族譜系、歷代維修擴建紀實、文人騷客詩詞讚頌等。其字體楷、行、隸、篆全備,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是研究歷史和孟廟沿革的珍貴資料。

鄒城孟廟孟府旅遊區 @motto

孟廟之正南門,亦系孟廟第一座木架結構門坊,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重修孟廟時所建。

遊記相冊 @motto

坊額上楷書「欞星門」三個光彩奪目的貼金大字,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東巡撫丁寶楨手書。《後漢書》載:「欞星,天田星也。欲祭天先祭欞星。」古人認為「欞星」是天上的文星,「主得士之慶」,天子祭天必先祭欞星。孟廟第一道大門以「欞星」命名,即意味著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聖如天之意。欞星門4柱3洞,雕樑畫棟,色彩絢麗,重檐斗拱,凌空欲飛,高大威嚴。

在封建社會,欞星門只有每年農曆二、八月舉行祭祀孟子大典之日,或者皇帝和欽差大臣前來拜謁孟廟之時才打開,平時閉門不啟,以示嚴肅莊重。

遊記相冊 @motto

檜(guì)柏,也叫圓柏,常綠喬木,樹冠塔形,葉有鱗形、刺形兩種。木材細緻,有香氣。檜柏與側柏樹非常相似,區別在於側柏葉子是扁扁的。

鄒城孟廟孟府旅遊區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欞星門內,東西兩邊各建有一座互相對稱的歇山轉角、斗拱承托的木坊,東名「繼往聖」,西名「開來學」,以此表彰孟子對儒家學說有「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功績。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進欞星門,為孟廟第一進院落。往北,北牆正中是座精雕細刻的石坊,即「亞聖坊」,也是孟廟第二道門坊。

鄒城孟廟孟府旅遊區 @motto

這座石門坊為四柱三門,柱為八棱,頂端裝飾古瓶、朵雲,類似華表。坊額正中刻楷書「亞聖廟」三字;東側門楣坊心線刻雲龍;西側門楣坊心線刻長有雙翼展翅飛翔於流雲之中的翼龍。石坊東側豎有明萬曆九年(1581年)所立《鄒國亞聖公廟》石碑一幢。

據碑文可知,這座門坊原為明代的孟廟大門,其建置年代,應在明萬曆九年之前。

遊記相冊 @motto

穿過亞聖廟石坊,便進入孟廟第二進院落。院內古柏蒼蒼,翳天蔽日,雖歷經滄桑,依然枝幹挺拔。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孟廟古樹是孟廟一大奇觀。廟內共有各種樹木多達430多株,多為古老的松檜和側柏,又有銀杏、古槐、紫藤等點綴其間。這些樹木,冬夏長青,形狀特殊別緻,如虯如龍,如獸如鳳,千奇百怪,姿態各異。其中有宋宣和年間建廟時所栽植的檜樹,已有近900年的歷史了,雖然歷經風雨雷電和兵火戰亂的侵襲摧殘,現在依然是枝幹挺拔,蒼鬱茂盛。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觀賞這些姿態奇異氣勢雄偉的古老松檜,置身於這個肅穆森森的環境中,欣賞著這些古樹凌霜不凋的秀色,堅貞獨立的氣概,很容易聯想到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名言,讓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而翱翔棲息於古木中的各類飛鳥,亦是孟廟一景。古木森蔚的孟廟內,各種鳥類群集於此。尤以灰鶴居多,數以千計。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每逢夏季,遊覽於孟廟之內,觀古樹雲鶴,聽松濤轟鳴,聞朴面清香,真讓人心曠神怡。尤其古柏抱槐、藤系銀杏、檜寓枸杞、洞槐望月,被譽為孟廟「古樹四奇」。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院中有一條磚鋪甬道,直通「儀門」。這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啟門洞的高大門樓。門額上懸一豎匾,上書「泰山氣象門」5個大字。故儀門又稱泰山氣象門。「泰山氣象」4字取義於程子之說:「曰仲尼元氣,顏子春生,孟子並秋殺盡蓋亦時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顏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 之氣象也。」此門之名即由此而來。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越過儀門,便是孟廟的第三進院落。

此院東西各建有一門,是平常出入孟廟的通道。東門原名為「鍾靈門」,西門原名為「毓秀門」,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時,分別改稱為「知言門」和「養氣門」,二者取義於《孟子》七篇中「淫辭知其辟」和「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知言門和養氣門內南側,分別建有「祭器庫」和「省牲所」。據明天啟三年(1623年)《重修孟夫子廟碑》記述:「天啟三年二月建祭器庫、省牲房各三楹。」這兩處建築是專門存放祭祀孟子所用祭器和祭品的地方。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承至門左側,建有一座高大的碑亭,重檐翹角,斗拱承托,綠色琉璃瓦覆頂,貼金彩繪,富麗堂皇。亭內放置清康熙《御制孟子廟碑》一幢,故稱此亭為康熙御碑亭。碑額浮雕泰山祥雲、二龍戲珠等圖案,雕刻技藝精湛,形象逼真。碑座為一巨大石雕,獅頭、龜背、鷹爪、蛇尾——似龜非龜的怪獸。其實它並非烏龜。據徐應秋《玉芝堂·龍生九子》中說,此獸叫「霸下」,又叫「贔屓」,傳說是龍的第6個兒子,喜文好負重,力大無窮。這塊石碑是孟廟中現存最大的一塊石碑。碑文字體工整秀麗,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清聖祖玄燁御筆親書。

遊記相冊 @motto

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是孟廟一年一度的廟會,這天,當地群眾絡繹不絕來孟廟趕會,百姓稱之為「走百病」。人們不僅爭相往碑座下的縫隙里投擲硬幣,而且都要用手摸摸這座石雕怪獸的腦袋和屁股。說是「十六摸摸烏龜頭,全年高興不發愁;十六摸摸烏龜腚,全年消災不生病。」以至這碑座贔屓的頭和屁股被人們摸得越來越光滑了。碑亭東側,豎有《孟母斷機處》、《子思子作中庸處》、《孟母三遷祠》和乾隆皇帝的《述聖子思子贊》、《述聖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數幢。這些石碑原來立在古城南門外左側的「孟母斷機堂」和「子思書院」處,因這兩處古建築建國前毀於戰火,遂移至孟廟內保存。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此院北壁三門並列,中為「承聖門」,東為「啟賢門」,西為「致敬門」。「承聖」二字,取孟子上繼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統緒之含義。而「啟賢」則含有讚頌孟子父母有「啟毓聖賢」之貢獻的意思。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孟廟東路啟聖門至啟聖殿甬道西側,碑碣林立,為孟廟各類石碑存放之處,稱為孟廟碑林。

此碑林保存孟廟歷代碑碣280多塊。從年代上分,有秦、漢、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從字體上分,有篆、隸、行、草、楷書等;從文字種類上分,除漢字外,還有蒙文(元代八斯巴文);從形式上分,有文言亦有白話,有文字亦有圖畫;從內容上分,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震災害等各方面的記述。孟廟碑林實為研究我國文字沿革變化和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及書法藝術發展變化的珍貴資料,是我國除西安碑林、曲阜孔廟碑林之外的又一大型碑林。

遊記相冊 @motto

這些碑刻,深受歷代文人學者所重視。其中最有價值的是西漢《萊子侯刻石》,亦稱《天鳳刻石》。另外,如漢代《石牆村刻石》、元代仿刻《李斯小篆·秦嶧山碑》、西晉《劉寶墓志銘》、唐歐陽詢書《蘇玉華墓志銘》、明董其昌《題孟廟古檜一首》詩碑等,都是世所罕見的稀有珍品。碑林中,宋元豐六年(1083年),封贈孟軻的《尚書省牒文碑》、宋宣和四年(1122年)《先師鄒國公孟子廟記》碑,對研究考證孟子的封贈及孟廟變遷歷史是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尤其元至順二年(1334年)九月《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聖旨碑》,碑身鐫刻兩種文字。上半部為蒙古八思巴文,下半部為漢文對譯,亦是孟廟最為珍貴的碑刻之一。此碑以銘文的形式保存了最早的蒙古文文獻,俗稱八思巴文。這種文字在加速蒙族吸收漢族文化和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上起過積極作用,元亡后不再使用。這類碑刻在全國寥若晨星,是研究蒙、漢、藏各族文化交融歷史的難得藝術瑰寶。

遊記相冊 @motto

巴斯巴文是巴斯巴法王為蒙古人創造的蒙古文字,它創建的目的是為元朝皇家貴族使用,一般人根本不能接觸到。巴斯巴文是音階文字,單個字沒有實際含義,需要根據語音組合起來讀,由於使用範圍小有人雖然能讀出所有的字母,但不能了解其真實的含義,能夠理解巴斯巴文的人,必然是蒙古的高級統治者,所以它最大的用處就在於傳達密令,例如軍事行動蒙古統治者可以將寫好的巴斯巴文命令交給漢族官員(這個漢族官員可以熟練的讀出巴斯巴文,但不能了解其中的含義),同時將聖旨金牌一同交付,這名漢族官員到達軍事部隊,召集所有將領,當眾宣讀命令,並出示金牌。而能夠理解這些話的蒙古官員,則可以輕易的了解最高命令,這樣保護了軍事秘密。這有一點像《風語者》的意思,所以也可以說巴斯巴文是蒙古人的密碼。

據說,現在也沒人能認識這些了,挺可惜。

遊記相冊 @motto

除孟廟碑刻外,孟廟內還保存著近幾十年從全市各地陸續收集來的漢代石人、石羊,隋唐的石造像,元大德九年(1305年)盤龍高浮雕石柱,明代石棺等,以及100多塊漢代墓畫像石,有西漢的多線刻、淺雕人物、龍獸,東漢的各類浮雕。漢畫像石內容豐富,生活氣息濃厚,藝術造詣高超。這些藝術珍品像一朵朵奇花異葩,為古老的聖廟增添了光彩,每年都吸引著無數的國內外文人墨客前來參觀遊覽。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啟聖殿位於孟廟第四進院落東路,啟賢門內,亞聖殿左側。原名為「邾國公殿」,為供奉孟子父親啟聖邾國公的殿堂,故名。殿為五楹,四周出廈,單檐歇山式建築。殿高9.97米,東西橫寬12.40米,南北縱深10.60米。孟子父親名激,字公宜。殿正中神龕內安置冠服七旒七章的孟子父親塑像,像前木牌位上楷書「啟聖邾國公之位」。殿內龕、像「文革」中被毀,1986年恢復塑像。

遊記相冊 @motto

孟子石刻畫像。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孟母殿位於啟聖殿之後,有高築甬道相通,是供奉孟子母親的殿堂。該殿原名為「宣獻夫人殿」,后改為孟母殿。殿高7.80米,東西橫寬10.98米,南北縱深9.53米。殿內無塑像,正中神龕內安放一木主牌位,其上楷書「鄒國端范宣獻夫人之位」。東壁有一神龕,內放孟子立體石刻像一尊。

據舊縣誌載,此為宋景佑年間孔道輔修理孟母墓時所得,定名為「孟子自刻為母殉葬石像」。殿內西側豎有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致祭碑。後人稱譽孟母「三遷之教,炳彪天壤。子之聖即母之聖」。《韓詩外傳》載:「對孟子之語實天下為人姑者之模範,矧獨母教而已哉。」孟母早在唐代即辟有專祠歲祭,宋代被封為「邾國宣獻夫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加封為「鄒國端范宣獻夫人」。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孟母,姓仉(zhǎng),魏國公子仉啟之女,也是一個官二代,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傳頌著她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後裔為其樹碑修祠,後人把她與"精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岳母、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徐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賢良三母",而且位居"賢良三母"之首。

遊記相冊 @motto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處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處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處子也。"遂居於此。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梓樹。桑梓(zi),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且有"反哺桑梓"成語。古代,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栽植桑樹和梓樹,後來人們就用物代處所。種植桑樹為了養蠶,種植梓樹為了點燈(梓樹的種子外面白色的就是蠟燭的蠟, 近代以前的人使用的蠟燭上的蠟都是靠梓樹獲得的)。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檜寓枸杞。在孟廟寢殿前露台和甬道之上,有3株古檜。據《三遷志》記載,為北宋宣和年間所植,距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是孟廟內最為古老的樹木之一,現依然青翠蓊鬱,茁壯茂盛。奇妙的是其中一株古檜,不僅樹頂枝幹造型為「鹿回頭」(林默涵語),頗為奇特,而且在樹榦之上的鳥洞中寄生出數株枸杞,枝繁葉茂。夏秋之際,碧綠的枸杞葉簇擁著紅紅的果實,迎風搖曳,妙趣橫生,煞是喜人。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進入承聖門,便是孟廟的第四進院落即中心院落,孟廟的主體建築「亞聖殿」就坐落在院中高台(即露台)之上,亞聖殿前建有「東廡」和「西廡」各七楹。亞聖殿是孟廟主體建築,殿為七楹,高17米,進深20.48米,橫寬27.7米,是一座綠色琉璃瓦覆頂、重檐歇山式宮殿型建築。

遊記相冊 @motto

大殿始建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清康熙七年(1668年)因地震而倒塌。現存之大殿系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重建,后又經過十數次重修,始成為一座金碧輝煌、畫棟雕梁、重檐飛翹、歇山轉角、丹薨碧瓦的宏偉建築。大殿四周,列有擎檐的巨型石柱26根,每柱都呈八角形。柱下以石鼓為礎,彭下又以石刻覆蓮作承托。據考證,石刻覆蓮是宋代建造此殿時所刻制,而巨型石柱則為明代維修此殿時所制。殿前廊檐下的8根石柱,都飾以淺浮雕,殿門兩側4柱正南面鐫刻翼龍在雲中翱翔,栩栩如生,世所罕見。其餘各面刻有寶相牡丹或纏枝西番蓮花。殿檐下的梁坊斗拱皆飾以雲龍和彩繪貼金工藝,可謂精美絕倫!

遊記相冊 @motto

大殿正面重檐之間,高懸一匾,上書「亞聖殿」楷書貼金大字,四周環繞以精雕的5條金龍。殿之正面朱槅並列,正中門額上懸挂「道闡尼山」橫匾一塊。殿內承以8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門兩柱正面凸鐫一副巨型抱柱對聯: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禹顏。

遊記相冊 @motto

門匾和對聯均為乾隆皇帝手書。大殿正中,在雕龍貼金的神龕內,供奉著袞冕九旒九章的孟子塑像。孟子塑像在「文革」期間被毀,1986年重塑恢復如舊。東側神龕內,供奉著孟子弟子利國侯樂正子的塑像。樂正子,複姓樂正,名克,戰國時魯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三月十四日被封為利國侯。朝廷封侯詔旨稱樂正子「學古之道好善,優於天下,追以侯爵,其配食焉。斯文之光,萬古不泯。」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鄒縣令胡繼先編纂的《鄒志》中,記述樂正子,「孟子曾以『善人』、『信人』稱之。嘗仕魯,薦孟子不果。魯欲使之為政,孟子聞之喜而不寐焉」。進入殿內,使人頓有肅穆之感,而生景仰之情。抬頭仰視團龍彩繪的承塵藻井,矞皇輝奐。在藻井之下,橫懸清雍正皇帝手書「守先待後」金匾一塊。

遊記相冊 @motto

宏偉壯觀的亞聖殿,除用於紀念孟子之外,還是一處集古代建築、雕刻、鑄造、繪畫於一體的藝術博物館。它既有創建時的石刻覆蓮柱礎,也有明代大修時增添的減地淺線雕刻石柱,又有清康熙年間重建的木架結構,可謂古代建築之典範。它與曲阜孔廟的「大成殿」遙相呼應,相得益彰。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兩廡」位於亞聖殿前東西兩側,為左右對稱式建築,始建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今存兩廡為清代建築,建國后多次維修,1987年曾大修西廡落架。兩廡各7楹,高7.8米,縱深8.35米,橫寬25.28米。兩廡是供奉孟子弟子和歷代對於孟子學說有研究有貢獻的學者的場所。

遊記相冊 @motto

孟子弟子從祀,始於宋政和五年(1115)年。據元元貞元年(1295年)司居敬《重修騶國公廟碑銘》記載:「元貞元年,居敬既修建縣學,為營兩廡新階,配公孫丑而下十有九人,冕服視爵秩從祀焉。」兩廡室內各建神龕三座,內安放木製神主牌位,並無塑像。東廡三龕共從祀11人,其順序為:

南龕:先儒高子。「高子,齊人也。嘗學於孟子,鄉道而未明,去而學於他術。」宋時封爵為泗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儒高氏;先賢公都子。疑為楚人。孟子稱他有學業,並「有好辨之問,有性善之問,又與孟季子有義內之辨。」宋時封爵為平陰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賢公都子;先儒盆成括。複姓盆成,名括。孟子稱其「小有才,未聞大道,仕齊見殺」。宋時封爵為萊陽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儒盆成氏。

中龕:先儒屋廬連。複姓屋廬,名連。「嘗著書言彭聃之法。後學於孟子,與任人辨禮與食、色之輕重,及論季子儲子之交際。」宋時封爵為奉符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儒屋廬氏;先儒浩生不害。齊人,「兼治儒墨之道者,嘗學於孟子,而不能純徹性命之理」。宋時封爵為東阿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儒浩生氏;先賢公孫丑。齊人,「有政事之才」和「不動心」之問,嘗慕管仲以期孟子。宋時封爵為壽光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賢公孫子;先儒陳臻。齊人,《孟子》中載有他與孟子關於「辭受、去就、收予之禮」等問題。宋時封爵為蓬萊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儒陳氏;先儒錢唐。字惟明,浙江象山人。明初任刑部尚書。明太祖朱元璋因《孟子》中有「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之句,勃然大怒,議罷孟子配享,詔有諫者以大不敬論,且命金吾射之。錢唐抬棺上朝,抗疏入諫說:「臣為孟軻死,死有餘榮」。朱元璋嘆其誠,未加其罪,且罷廢配享之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附祀於東廡。

北龕:先儒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上尊儒排佛,極端推崇孟子,謂孟子「功不在禹下」。因其推尊之功,宋時於正殿之西立祀,其封爵為昌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儒韓氏;先儒子叔疑。孟子弟子,宋時封爵為承陽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儒子叔氏;先儒孫?#93;。宋博州博平(今山東聊城西北)人,累官龍圖閣待制。「五季之亂,儒學掃地。孫有光於孟氏」,先祀於「報德祠。祠圮主存,旋升於廡」。

遊記相冊 @motto

西廡三龕,從祀9人。

南龕:先儒季孫氏。孟子弟子。宋時封爵為豐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儒季孫氏;先儒桃應。孟子弟子,「有皋陶為士、瞽瞍殺人之問」。宋時封爵為膠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儒桃氏;先儒孔道輔,字原魯,孔子四十五代孫。宋景佑年間,知兗州府,訪得孟子墓於四基山之陽,「傍冢為廟」,為祭祀孟子之始。並訪得孟子後裔,薦於朝廷授予官職。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部文頒示稱先儒,位在唐韓愈之下」。

中龕:先儒孟仲子。一說「孟子之從昆弟也,有要孟子造朝之事」。一說為孟子之子而受業者。宋時封爵為新泰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儒孟氏;先賢萬章。齊人,孟子高足弟子。孟子去齊,「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中第五篇即萬章篇。宋時封爵為博興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賢萬子。現鄒城西南3公里處,有萬章之墓;先儒充虞。孟子弟子。曾有「木美之問」和「不豫色之問」,並以孟子以前所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來慰藉孟子。宋時封爵為昌樂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儒充氏。

北龕:先儒彭更。孟子弟子。曾問於孟子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宋時封爵為雷澤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儒彭氏;先儒徐辟。孟子弟子。宋時封爵為仙源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儒徐氏;先儒咸邱蒙。複姓咸邱,名蒙。齊人,孟子弟子。「齊之隱士。嘗問舜之臣父臣堯於孟子」。宋時封爵為須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稱先儒咸邱氏。

遊記相冊 @motto

現存於孟廟啟聖殿檐下的《孟氏宗傳祖圖碑》上,刻有孟子「門人」20人的圖像,分左右兩行排列。此碑刻於金大安三年(1211年),立於明洪武六年(1373年)。上有宋時封爵為成都伯的揚雄,而無錢唐之名。兩廡從祀則無揚雄。揚雄之罷祀,始自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朝廷從行人司副楊砥之議,罷揚雄孔廟從祀,亦因此罷揚雄孟廟之從祀,而將錢唐升祀東廡。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焚帛池位於祧主祠之後的一個獨立小院內,孟廟寢殿之西側。院之東南向東開一小門,與亞聖殿院相通。院的正中,建有一座方形垣牆,門向正南,其內正中偏北建有一須彌座的磚台,台上放置一石雕長方形池子,正面刻有楷書「焚帛池」三字。孟氏後裔每次祭祀祖先後,即在此處焚燒祭文。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洞槐望月。在孟廟寢殿西側焚帛池院的西垣牆上,斜倚著一株古槐,經測量,原樹榦直徑在6米以上。現樹榦枯朽,在古槐樹皮上又生長出新的樹榦,高大茂盛。中空的樹榦形成直徑約1米的圓洞,入夜,明月從洞中透出,被稱之為「洞槐望月」,頗富古雅奇趣,亦是孟廟一景。據考證,此槐樹最早栽植於唐代,當比孟廟歷史還長。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孟廟古樹奇觀,歷來為人們所稱讚。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在其《題孟廟古檜一首》詩中讚美道: 「愛此孟祠樹,森然見典刑。沃根洙水潤,含氣嶧山靈。閱世磨秦籀,參天結魯青。方知樗散壽,只入列仙經。」這些千姿百態的古樹名木,不僅為宏偉壯觀的孟廟增添了絢麗森然的色彩,而且使古老的孟廟更增加了歷史的凝重感。

鄒城孟廟孟府旅遊區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亞聖殿前的露台之下,甬道東側,有古井一口。

據井旁碑刻記載:「康熙十一年(1672年),廟前演戲,忽日中聲震如雷,聞者環顧失色,見階前陷有甓甃圓痕,熟視乃井也」,「十二年為修廟之用,額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環之以石,並書其跡從誌異雲。六十四代孫孟尚錦識。」井畔石欄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建。

清代詩人葛臨緒曾有《題天震井》詩一首:

古井瀾翻近廟堂,天驚石破水泉香。

汲來修綆原無底,洙泗淵源一脈長。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古柏抱槐。知言門外,植有45株柏檜,沿東廟牆之外南北一字排列,拔地參天,姿態萬千,頗為壯觀。其最南端的一株即是世所罕見的「柏抱槐」。樹榦周徑4.6米,高13.8米,樹冠直徑12.3米。在3人才能摟抱過來的古老的側柏樹榦之中,從根部起,在樹榦中心突生出一株巨槐(中國家槐),兩樹身干合為一體,上面雖枝葉交錯,但柏槐叛然,青蔥茂密。據國內植物專家考證,這株古柏抱槐栽植於元代,至今已有700餘年,是國內罕有的雙樹寄生的奇特景觀。有人把「柏抱槐」形容為「夫妻樹」,觀其連理纏綿,相依為命,相互擁抱,永不分離的形態,確有深情厚愛的象徵意義。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致嚴堂,位於亞聖殿西側孟廟第四進院落的西路。穿越致敬門,為一方形過道小院,正北有一門名為「齋戒門」,門內是一座雅靜秀麗的小庭院。院內外四周牆壁上鑲嵌著50多塊碑刻,多為歷代名人文士前來孟廟晉謁遊覽留下的詩詞題詠。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齋戒門內東西兩側,致嚴堂前東西兩側,左雌右雄兩株古老巨大的銀杏樹參天而立,綠蔭蔽滿整個庭院。據考證,兩樹植於元代,至今已有700餘年。西側銀杏樹下,有一株枝幹粗壯、直徑約40厘米的百年古紫藤蘿旋轉曲折,宛如游龍,纏繞著銀杏樹榦,一直伸到樹頂,為孟廟奇景之一的「藤系銀杏」。

每年初夏時節,一串串葡萄似的紫藤花盛開,如紫玉串串,散發出陣陣誘人的清香,別有情趣。初冬時節,則銀杏累累,扇形樹葉呈米黃色,裝扮得庭院古樸幽雅,亦為孟廟奇景之一。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院北建堂三楹,即「致嚴堂」。取意於「祭則致其嚴」,即嚴肅、誠敬之意。該堂始建於元至順三年(1332年)。堂中懸有清宣統三年(1911年)孟子第七十三代孫孟慶棠手書「致嚴堂」三字橫匾一塊。此堂原名「齋宿所」,是孟子嫡系後裔祭祀前沐浴、更衣、齋戒之所。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養氣門,即孟廟的西門。

遊記相冊 @motto

西門外,孟廟垣牆之西,在南北通衢的大街上,建有一座橫跨大街的木坊。該坊始建於明天順二年(1458年),4柱3洞,丹薨碧瓦,飛檐翹角,彩畫鮮明。檐下半拱11踩5翹,正中一間懸山式坊頂高出兩側歇山式坊頂,主次分明。4個歇山式坊角向外伸出,高高翹起。木坊正中門楣橫書「亞聖」2字,故名「亞聖木坊」。

遊記相冊 @motto

從西門出來,就是連票的第二站——孟府。所以門票一定不要扔哦!

去看孟府。

motto的遊記列表
微信掃一掃,免費獲取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