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景點大全 >驢友遊記 >motto的旅遊空間> 【菏澤漫遊】定陶法源寺

【菏澤漫遊】定陶法源寺

2021-07-16 10:11:17 motto 閱讀:2393 積分:2007  

春日訪古

冒溪

春日哪裡去?周邊防古迹。

莫言志高遠,眾生化菩提!

遊記相冊 @motto

左山禪寺位於定陶馬集鎮西南,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淵源的千年古剎。

隋朝名法源寺,唐改為龍興寺,北宋又改稱興化禪院,為我國歷史上的著名寺院。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據《山東通志》載:「山南即舊州治(左城),崗阜連屬。林木交映。」當年寺院高大宏偉,古樹參天,林木成蔭,風景宜人。

春秋時期的左丘明(左氏春秋的作者)葬於左山。後人有「前賢磊落在春秋,爽氣蔥蘢耀帝邱,太史已隨山木古,殘陽猶照左山頭」的詩句。

「左崗林樾」也成為定陶古八大景之一。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左山寺之所以著名,還因為寺中藏有佛教聖物——定光佛舍利。

定光佛又稱錠光佛、燃燈佛,佛經《大智度論》里說他出生時,周身放光,亮如明燈,故名「燃燈」。在佛教諸體系中,定光佛為前世佛,與現世佛釋迦牟尼佛、來世佛彌勒尊佛共同組成以時間為序的豎三世佛。在大乘佛教中,既有按時間分的豎三世佛,還有按空間分的橫三世佛:中央娑婆世界為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為阿彌陀佛,東方凈琉璃世界為藥師佛,豎三世佛與橫三世佛構成佛教的縱橫時空體系。

傳說如來佛還是孩提時,曾經將青蓮花供養燃燈佛,燃燈佛對他授記(預言)道:「經過九十一劫后叫賢劫,那時你會成佛,號釋迦牟尼」。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左山寺供奉佛祖舍利始於隋朝。隋文帝楊堅篤信佛教,大興佛事,下詔各州郡建造舍利塔,在曹州(現菏澤市)建的舍利塔就在法源寺(現左山寺)。仁壽二年(602年),隋文帝遣使奉送定光佛舍利六顆,封於石匣,安奉在法源寺舍利塔下。佛祖舍利在佛教中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聖物,因而受到佛教信徒的頂禮膜拜,法源寺從此聲名顯赫。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歷史上舍利塔曾幾度修葺,尤其在北宋慶曆年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建。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舍利塔傾圮,興化禪院智隆和尚發下宏願,要重修佛塔,光大佛門,就懷藏舍利,廣募四方。慶曆五年(1045年),智隆和尚化緣來到京都汴梁(現開封市),將舍利供奉在入住的寺廟裡,觀者如潮,轟動京城。消息傳至朝中,智隆和尚的志願感動了仁宗皇帝,仁宗皇帝下詔迎接舍利入宮,朝夕供奉。后命內官溫士良護送舍利安奉故地,諭令曹州知府任中師重建舍利塔,擴建興化禪院。工程竣工后,仁宗皇帝御書塔名「寶乘」,賜以金匾。        擴建后的興化禪院廟宇高聳,房屋二百多間,規模達到鼎盛。每當清晨將曙,興化禪院的鐘聲遙傳方圓數里,餘音繚繞,蔚為壯觀,「興化晨鐘」遂成為古曹州八大景之一。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文革」期間,寺院遭到嚴重破壞,現僅保存石碑50餘塊。以其中北宋時期的透玲碑最為珍貴,該碑高2.2米,寬1米,上有「左山寺」三字,中間有三個圓孔,上下相距0.5米,無論從哪個孔往同一方向看,效果完全相同,由此可見古代藝人的別具匠心。該碑與龍王廟、白衣奶奶廟的位置呈三角形,看去卻如一條直線,故民間有「向南望到南天門(白衣奶奶廟),向北望到九龍潭(龍王廟)」的說法。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重修的大雄寶殿重檐歇山式,高大雄偉,比例適度,裝飾華麗精細,殿內用楠木雕刻的釋迦牟尼、阿難、迦葉,刀法純熟,構思精細,姿態優美,神態逼真。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左山禪寺歷史上可謂高僧輩出,唐朝高僧趙州從諗和尚最初就是從龍興寺(現左山寺)落髮出家。

趙州和尚,又稱從諗禪師,俗姓郝,曹州(現菏澤市)郝鄉人,后因久居趙州(現石家莊趙縣),被稱為趙州和尚。從諗禪師曾在池州南泉寺普願禪師門下參禪,因體悟心法禪機,受到普願的嫡傳,成為南泉普願禪師的法嗣。他離開南泉后參訪各地,直到晚年才到趙州的觀音院(現柏林禪寺)居住傳法。趙州和尚在趙州一帶傳法40餘年,於唐乾寧四年(897年)圓寂,世壽120歲,后皇帝謚「真際大師」。從諗的禪法為世人所重,《景德傳燈錄?趙州和尚傳》謂:「師之玄言佈於天下,時謂趙州門風,皆悚然信伏矣」。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現任主持上一下來法師,慈眉善目,談吐睿智,應眾居士拜請,從山西五台來至左山寺。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殫精竭慮,一磚一瓦,苦心經營。得到了菏澤市政府和定陶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大德善信的大力支持。率四眾弟子,先後重建了兩棟寮房、念佛堂、齋堂、山門、古井石亭、天王殿、放生池、兩座佛塔等。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延伸閱讀】

《左山禪寺定位考疑詳細地點》

漢代古乘氏縣(今巨野龍堌鎮西南清涼寺、張表集、馬營里一帶,詳細地點有待考證)之南部的汶上集鎮西窯廠發現有記載左山寺的《唐碑》,北魏太和乘氏縣(今菏澤城西偏南處,劉宋廢后、北魏太和十二乘氏縣從北魏太和十二年設置到金大定六年撤縣,歷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金八朝678年,再沒有設置乘氏縣,今有古乘氏縣城遺址)之南部的馬集鎮郭庄處的左城,在《菏澤市地圖》上看:(巨野縣龍堌鎮的)古漢乘氏縣古城和(成武縣汶上集鎮)西窯廠(距政府駐地西1公里)的連線與(今菏澤城)北魏乘氏縣古城和(定陶縣馬集鎮)郭庄的連線基本平行,好像平行移動一般,從定陶的東部平移到定陶的西部,兩線的長短也相當,只不過汶上集鎮的左山寺(筆者語,倘若有的話)的地點有待考證,地點有不確定性。

這咋能么巧合?難道不值得有關專家學者探究嗎?

古唐碑和左花堌堆

陶丘的論述:《漢典 》:

(1)兩重的山丘。《爾雅·釋丘》:「丘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 邢昺 疏:「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者,名陶丘。」 郝懿行 義疏:「陶從陶,陶是瓦器,丘形重累似之。」

(2)古地名。在今山東定陶西北。《書·禹貢》:「導沇水 ,東流為濟,入於河 ,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 孔穎達疏引郭璞曰:「今 濟陰 定陶城 中有 陶丘 .」《後漢書·明帝紀》:「 陶丘之北,漸就壤墳,故薦嘉玉絜牲,以禮河神。」 李賢注引孫炎曰:「形如累兩盂也。」

(3)複姓。 春秋齊有大夫陶丘德 ;漢侍御陶丘仁 。見《通志·氏族三》。《說文解字》:陶丘,又名斧丘、釜丘,兩重的山丘。

這就說明:遠古時期的陶丘中間有敦(堌堆)丘,外圍一周有類似大堤的土丘 ,當然堤丘高低不平,堤丘和敦丘之間有古菏水、古汶水、古趙王河等等。這裡不談古陶丘的南、北、西方的堤丘,而談陶丘之左(東)的堤丘,是不是叫陶左丘,或左丘或左山呢?,當然這個左丘包過左花堌堆、瓦崗寨遺址、寶峰禪寺堌堆、羅漢堌堆、崗子祝樓、玉皇廟堌堆等等所代表的高丘地帶。唐開元年間此地至少還有8米以上丘陵存在(開元唐碑可做為佐證,現存於成武縣文化局),隨著歷朝歷代的水患淤積,陶丘之左的堤丘即左丘被洪水基本淤平,因西面的地勢高,左山之寺隨時向西沿堤丘遷移,這就演變成現在的馬集鎮的左山寺。

定位參照物

左山寺的定位參照物是以古乘氏縣做參照物,還是以左城、左山、左丘明生活地點作參照物,如若以左城定左山,以左山再定左山寺,那左山寺就應在定陶的馬集鎮;如若以乘氏縣古城的遠近定左山寺,以漢朝乘氏縣古城地定位左山寺,那左山寺應該在成武縣的汶上集鎮。以北魏太和乘氏縣古城地定位左山寺,那左山寺應該在定陶縣的馬集鎮;若以左丘明生活地定位左山寺,左丘明為魯國史官,成武縣汶上集鎮為魯國的可信度要比定陶縣馬集鎮的要高,因定陶縣馬集鎮在左丘明時代應為曹國地,這樣看來左丘明是魯國人而不是曹國人,左山寺應在成武汶上集鎮。左山寺建於漢代已無可爭議。

左崗而定左山

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以前,在今成武縣汶上集鎮就有左山寺,而臨濟大師是公元742年出生,他名義玄,離狐南華人(今曹縣安仁集),安仁集距定陶馬集鎮郭庄與成武汶上集鎮西窯廠的距離非常接近,均在30里左右。而馬集鎮郭庄村的左山寺在東漢稱堂林寺,在隋朝稱法源寺,唐朝叫龍興寺,在宋、元時期仍名興化禪院,明代仍稱興化禪寺,又名左山寺,從這點看出定陶馬集鎮的左山寺只在明朝以後成名,以前從沒叫過左山寺,只有清朝學者考證左城、左崗而定左山,再有左山寺之名。

馬寺是否是左山寺

據《成武縣地名志》和《董氏族譜》記載:董希聖於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村西當時是過古濟水河去成武的交通要口,時常停船,故村名為董口。董口村位於汶上集鎮東南4公里,其西鄰就是古濟水河道。筆者認為:臨濟大師也可能在這裡的寺院里修行,離此處最近的寺院當屬寶峰禪院——即寶峰禪寺,該寺敬拜的為西天佛祖。相傳此高丘出過寶物(是否是舍利子呢,筆者心想),故稱寶峰寺,后馬氏建寺又稱馬寺。馬寺是否是左山寺有待考證。

是否與左丘明有關

汶上集鎮有許多左氏、邱氏人家居住,是否也與左丘明有關呢,只得人們深思和探究。汶上集鎮北部陳前朱樓等村仍傳七十二眼井和七十二座廟的故事,這些是否也與左山寺和臨濟大師有關呢?筆者近期隨成武縣同仁搞文物普查所知。

(資料來自網路)


motto的遊記列表
微信掃一掃,免費獲取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