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訪友之二】隨州博物館
看過曾侯乙墓,很快就到了隨州博物館的北門。
北門進院,繞道南門進館。
博物館周圍的花壇、草坪立有好多廉政方面的碑石,這裡還應該是隨州市的廉政公園。
博物館背西朝東,前面就是擂鼓墩大道,正對著的是清河路,跨過涢水。
博物館建設背靠擂鼓墩,設計主體為一個主館和兩個副館,園林式布局,採用楚國建築「一台」、「殿」、「多台」組成的風格,外形主要體現「楚城」和「編鐘」特色。同時,它又是一座設備條件較為先進的現代博覽建築。
沿著梯形台階,進入一層主館是一個大序廳和休息廳,往裡走是一個面積為1100多平方米的陳列廳,陳列廳的後面是辦公區和庫房;陳列廳的左右兩邊分別為一個面積600餘平方米的展廳;南、北兩個副館主要設計為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展廳和編鐘演藝廳。博物館的主館第二層主要是三個展廳和兩個小珍品館,面積達1500多平方米。
隨州古稱"漢東之國",其「隨」字最早出於西周「漢東之國隨為大」,當時隨國為一諸侯國,附庸在楚國之下,附近有陳國、蔡國、唐國等。自西周后,「隨」這一古地名得以流傳下來。隋文帝楊堅曾在此封地,隋朝亦因隨州而命名。
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隨州,歷史名人上古有炎帝神農;春秋有季梁、隨侯;戰國有曾侯乙;唐時有胡紫陽等;隨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編鐘(打擊樂器),更驚艷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
館內現有《通史陳列展》、《擂鼓墩二號墓出土文物展》、《名人名家書畫展》、《隨州市公安局追繳文物展》等專題陳列。
曾侯乙墓是戰國早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岩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
此曾國與史書中的姬姓隨國一國兩名,始祖為赫赫有名的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适(括)。曾國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邦國。
墓中隨葬以九鼎八簋(guǐ,音軌)和編鐘、編磐為主的禮樂器,遵守了周代諸侯的身份,九鼎八簋應為天子使用,諸侯應使用七鼎六簋,反映出先秦社會嚴格的禮樂制度在後期已經出現裂縫,以及人們對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銅雙音編鐘(不包括楚王所送鎛鍾)、玲瓏剔透的尊盤和完整地書寫二十八宿(xiù,音秀)名稱的衣箱等,體現了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技術、天文等方面的極高成就。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
青銅冰鑒。這是古代用以冰(溫)酒的器具,通高61.5厘米、邊長62厘米、重170公斤。它由內外兩件器物構成;外部為鑒,鑒內置一尊缶。鑒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冬天則貯存溫水,尊缶內盛酒,這樣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
鑒和尊缶均飾以變形蟠螭紋、勾連紋和蕉葉紋等,並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此器結構複雜,造型奇特,工藝精湛,是一件具有特殊用途的大型酒具。同時出土兩件,造型、紋飾、大小均同。
尊缶為古代盛酒器,通高124.5厘米、口徑48.4厘米、足徑69厘米,重327.5千克。這件大尊缶是目前所知我國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堪稱「酒器之王」。它不但擁有足以傲視同類的巨大體型,而且在紋飾上也極盡精美,器表由細密複雜的渦紋、重環紋、蟠螭紋、綯紋、雷紋、蕉葉紋、帶紋、蟠蛇紋等構成,花紋花式統一,線條整齊劃一。大尊缶出土時,裡面還存有酒液。歷經二千四百多年沒有泄漏,可見缶的密封性之好。這件大尊缶不僅為我們了解曾國的人文歷史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而且也讓人感受到了當時貴族的豪飲之風。
聯禁銅壺。壺為敞口,厚方唇,長頸,圓鼓腹,圈足。左壺通高99厘米、口徑33.8厘米、蓋罩徑53厘米、底徑40.6厘米、重106公斤;右壺通高99厘米、口徑32.6厘米、蓋罩徑53厘米、底徑40.6厘米、重99公斤,銅禁長117.5厘米、寬53.4厘米、高13.2厘米、重35.2公斤。壺蓋有銜環蛇形鈕,蓋外沿套裝勾連紋的鏤孔蓋罩。壺頸兩側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龍形耳。器身飾蟠螭紋和內填蟠螭紋的蕉葉紋等。兩壺內壁均鑄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
禁面有兩個並列的中空圓圈,以承放大壺圈足。禁的長邊各有二獸足。獸口部和前肢銜托禁板,後足蹬地。禁面和側面均飾蟠螭等紋飾。
銅禁出土不多,迄今為止國內外僅見4件。在湖北省是首次發現。
中間,彩漆木雕鴛鴦形盒,既是一件可作實用的器具,更是一件精巧的藝術品,出自西室陪葬棺,應是其中一位陪葬女的心愛之物。器物的腹部兩側分別繪有撞鐘與擊鼓舞蹈圖案,是反映中國古代音樂舞蹈及繪畫藝術的罕見的材料。
左側,彩漆木雕龍鳳紋蓋豆。食器。盛放腌菜、肉醬等調味品的器皿。這兩邊把手很顯雕工。
尊盤。尊高33.1厘米,口徑25厘米,盤高24厘米,寬57.6厘米,深12厘米。
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形似朵朵雲彩上下疊置。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蕉葉向上舒展,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一。在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獸沿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鉤。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其上加飾高浮雕虯龍四條,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隻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首伏於口沿,與盤腹蟠虺紋相互呼應,從而突破了滿飾蟠螭紋常有的滯塞、僵硬感。出土時尊置於盤內,兩件器物放在一起渾然一體。
尊是盛酒器,盤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為一器,尊內盛摻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時酌以獻屍,賓禮時酌以飲客。整套器物紋飾繁縟,窮極富麗,其精巧達到先秦青銅器的極點。尤其是器上鏤空裝飾,透視有若干層次,系用失蠟法鑄造,即先用蠟做模,模外做范,加熱烘烤使蠟模融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一個空殼,再將青銅溶液澆灌至空殼內,就可鑄成所需的器物。這一發現,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尊和盤均鑄有「曾候乙作持用終」銘文。
曾侯乙墓的北室是兵器庫及車馬室,出土兵器數量之多,品種之繁,也反映了墓主人的不凡身份。兵器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殳。對於殳,歷代典籍多有記載,可惜都比較簡略。歷經千載歲月,滄海桑田,後世竟然未有先秦「殳」的實物或圖形傳世,使得後人難以知道它的真面目。殳,有的史書上也稱作「杵」或「杖」,是先秦時代一種木或竹製成的長柄兵器,不但可用於防身自衛,還可用於裝備軍隊戰車。一般認為殳是由原始社會中狩獵用的竹木棍棒發展而成。
《尚書·武成》中有「血流漂杵」,「杵」就是商代士兵所使用的殳,那時的殳一般是用一根堅實的木棒製成。周朝把殳列入「車之五兵」之一,是用於實戰的兵器。 秦始皇統一天下,秦軍所向披靡,擁有數量龐大、質量精良的兵器。然而此時作為車戰「五兵」之一的殳,其功用卻悄然退化。從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殳來看,全都是以青銅圓筒套的無鋒刃的儀仗器。漢承秦制,在漢代的儀仗中,殳被稱作「金吾」,銅製套頭,兩頭鍍金,御史大夫、司隸校尉等常常「執金吾」夾侍拱衛皇帝。漢代以後,隨著車戰淡出歷史舞台,殳也悄然湮沒。作為兵器的殳有沒有刃呢?
曾侯乙墓出土了多件帶銘文的實戰與禮儀用的殳,銳殳7件,晉殳14件。其中3件銳殳刃部較長,頂端有鋒,呈三棱矛狀,並在鋒后裝有帶尖刺的銅箍,一側刃上鑄篆書「曾侯越之用殳」,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出土自銘為「殳」的兵器,真正徹底解開了殳的形制之謎。晉殳兩端無刃,僅有銅套。兩種兵器的桿均為積竹木,以八棱形木杆為芯,每個棱面貼寬約1厘米左右的竹片,外面密纏絲線、革帶、藤皮,表面髹以紅漆或黑漆。
笙是自古至今沿用著的一種管樂器,《詩經·小雅·鹿鳴》曰:「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可見笙與瑟是經常配合使用的樂器。曾侯乙墓出土的笙,可以分為十二簧、十四簧、十八簧3種,均用匏斗、蘆竹笙管、蘆竹簧片製成。笙簧因音頻高低而大小不一,框與舌間的縫隙細如髮絲,做工十分精細。經專家試奏,其聲音婉轉低回,古樸典雅,細膩迷人。戰國至秦漢之際,盛行「竽瑟之樂」,曾侯自然也不例外。不過,曾侯乙墓出土的瑟,其弦已腐朽,但瑟身依然保存完好,長167.3厘米,首寬42.2厘米,尾寬38.5厘米。瑟首端有1個長岳山,尾端有3個短岳山,張弦25根,另有木質瑟柱置於弦下。從其仿製品的演奏中,可品味其原有的濃郁韻味。
編磬。青銅錯金磬架,通高109厘米、寬215厘米,由一對圓雕怪獸及其頭上插附的立柱為虡,兩根圓桿作橫樑,呈單面雙層結構。獸頂插附的立柱從腰、頂兩處與橫樑榫接。橫樑底等距焊鑄銅環,以串鉤掛磬。磬架施線條流暢的錯金雲紋。青銅錯金磬架,其磬架之精美、磬塊之眾多、編懸之明確、配件之完備,在考古發現的樂器中獨一無二。
32塊磬系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磨成,形若倨句,大小有異,分為兩層四組。一磬虡獸舌上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磬上刻有(其中有少量為墨書)編號和樂律銘文,計708字,意與曾候乙編鐘銘辭相通。經復原研究,知其音域跨三個八度,十二半音齊備。音色清脆,獨具特色。同出有銘磬匣3具,彩繪磬槌兩件。演奏時,需由1人雙手執磬槌,跽地而擊。
曾侯乙青銅編鐘,可謂中國古代的鋼琴,樂器中的王者。組成部分眾多,音色優美,每個編鐘上的細節,精細到讓人吃驚。編鐘是我國古代最龐大的樂器,共64件,分三層懸挂在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鐘架上,每層的立柱是一個青銅佩劍武士。它們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總重量在2500公斤以上。
距今2410餘年,雖然2000多年過去,但是樂器本身的魅力並未消退,它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鐘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考古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鍾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無不驚嘆音色優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種樂曲,另世界音樂界震驚,也是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迹。
它很高調的奏響過四次:
第一次奏響: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后,文化部的音樂家趕到隨州,對全套編鐘逐個測音。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重新向世人發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絕響。編鐘演奏以《東方紅》為開篇,接著是古曲《楚殤》、外國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最後以《國際歌》的樂曲為落幕。
第二次奏響:1984年中國成立35周年。改革開放使中國大地迸發出勃勃生機,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鄧小平天安門廣場閱兵,省博物館演奏人員被特批隨編鐘進京,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了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創作曲目《楚殤》以及《歡樂頌》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奏響:1997年香港回歸。1997年香港回歸,在中英政府舉行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嘉賓,欣賞了由音樂家譚盾創作並指揮、用湖北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演奏的大型交響曲《交響曲1997:天地人》,雄渾深沉的樂聲,激蕩人心,震撼寰宇。
第四次奏響:2008年奧運會頒獎樂。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音樂被稱作「金玉齊聲」,由古編鐘原聲和玉磬的聲音交融產生,以形成「金聲玉振」的宏大效果,與奧運會「金玉良緣」的設計理念一致。
《通史陳列展》展出了隨州古代文明發展全貌。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
透露出開創歷史的艱辛;商周青銅器品種齊全,銘文豐富,被譽為「青銅器王國」,其發展演變則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特別是曾國青銅器群,為研究曾國文化及曾、楚關係,提供了重要實物史料。戰國菱形勾連雲紋銅敦之精美,為國內已出土銅敦之首。東漢胡人陶俑再現了民族大融合,隋唐金銀器說明了王朝的空前繁榮。元明清瓷器精品流光溢彩。
玉器。
炎帝,姜姓,連山氏(烈山氏),因善火耕而號神農氏,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是中國漢族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天下共主,年代早於黃帝,炎帝部落從少典氏及有蟜氏派生出來。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傳說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
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炎帝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立市廛,首辟市場;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
製作陶器,改善生活。
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制陶工藝逐漸從簡單的形狀向美觀、大方的方向發展,這也帶動了社會向新的發展方向前進。
在考古中,屬於炎帝神農時期文化的隨州冷坡埡遺址、西花園遺址、棗陽雕龍碑遺址,出土了大的陶器。其中以夾砂黑陶和夾砂灰陶為主,泥質黑陶、灰陶、夾砂粗紅陶次之,泥質紅陶較少,泥質白陶最少。除少量的素麵陶外,紋飾有籃紋、附加堆紋、凹凸弦紋、方格紋、鏤孔刻劃紋、繩紋、葉脈紋和少量的彩陶等。器形有鼎、罐、厚胎喇叭形紅陶環、陶紡輪、碗、盆、圈足盤、器蓋、瓮、尖底缸、長頸壺、四足方鼎等,這一發現對我們研究當時的制陶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參考。說明當人們已經掌握制陶技術,且陶器被人們廣泛使用。
1990年4月,湖北隨州市正在修建老人活動中心,工人在挖地基時,竟從泥土中發現大量的陶制碎片,但他們並未過多關注,而是繼續趕工發掘,直到一位年輕的工人挖出陶制工具,他們才意識到事情有些不對勁兒。
施工隊長看到陶制碎片和陶制工具,他懷疑工地下有古墓,連忙將消息上報給當地的文物管理局。專家趕到現場后,對現場情況進行具體的考察,並確定該地確實存在古墓。
古墓已遭到破壞,專家們決定對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經過半個多月的清理后,專家們在古墓中出土了不少的陶制用具,根據這些用具的特點,專家們確定古墓建於東漢時期。
清理任務即將完成時,一位年輕的專家卻在1號磚室墓的腐朽物中,發現一件「奇怪」的陶俑,它竟呈現跪式,頭上還帶著武士帽,表情有些生氣的樣子,導致八字鬍子外翹,雙手放在胸前,舉著一把小斧子。從陶俑眼睛深凹的整體造型上看,我們便能確定,該陶俑是胡人。
古墓中出土胡人陶俑並不奇怪,但這個陶俑的背後竟用隸書刻了六個字——「此人皆食大倉」。 專家們看到六個神秘的字,經過研究,最終確定跪式陶俑的用途,該陶俑是守護糧倉的。
在東漢時期,隨州屬於南陽郡,這裡轄區廣闊,人口眾多,氣候非常利於耕種農作物。當地的農民為減少洪澇災害,還修建了水利工程,並充分利用地形和河流的特點,進行打井灌溉。正因如此,南陽郡的糧食產量屢創新高,成為兩漢時期的「農業大郡」。眾所周知,漢代的糧食豐收后,會統一放入糧倉,並由專門人士進行看管。漢人應聘看管糧倉的職位很正常,但為何胡人也會趕來湊熱鬧。
在兩漢時期的石像、畫像磚、壁畫等物品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胡人圖像,這就意味著漢代注重對外文化交流,並具有兼收並蓄的包容性。而胡人跪式陶俑便證明,胡人來到漢朝打工,並被善意接納的一種社會現象。
但隨州發現的古墓並不是糧倉,為何墓主要將守糧倉的胡人俑當隨葬品呢?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在漢代,雇傭胡人所需的工資比較高,而能用胡人看守的糧倉,必定是大糧倉,小糧倉沒有雄厚的經濟條件,能夠讓胡人為其守門。當時東漢的王公貴族去世后,會在墓內存放糧食,也就是修建一個冥倉,而他們用胡人陶俑守倉,主要的目的是說明墓內有大糧倉,用以彰顯出自己的身份與地位。
「生前享受,死後顯擺。」墓主在墓內設置糧倉,並放入胡人俑為自己看守,他希望自己在地下享用不盡,永遠富足。這樣的行為也側面說明奢華墓葬,逐漸開始流行,而這種奢侈的風氣開始盛行后,漢代怎能不走下坡路,又怎麼能不覆亡呢……
畫像磚起源於戰國時期,盛行於兩漢,多在墓室中構成壁畫,有的則用在宮室建築上。畫像磚主要用木模壓印然後經火燒製成,也有的是在磚上刻出紋飾。畫面的表現形式有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有的上面還有紅、綠、白等顏色。多數畫像磚為一磚一個畫面,也有一磚為上下兩個畫面的。畫面內容非常豐富,有表現勞動生產的,如播種、收割、舂米、釀造、鹽井、桑園放牧等,有描繪社會風俗的如宴樂、雜技、舞蹈等,有神話故事如西王母、月宮等,還有表現統治階級車馬出行的。因此,它們不僅是美術作品,也是記錄當時社會生產、生活的實物資料。
西漢早期,這種畫像空心磚墓在今河南地區迅速發展,並在西漢中期影響到今晉南、冀南、鄂北、皖北和魯西等周邊地區。西漢晚期到東漢末是畫像磚藝術的繁榮期。從西漢晚期起,畫像磚墓開始擺脫了呆板的箱式結構,迅速向居室化發展,畫像磚也擺脫了空心磚的舊模式,向多形化發展。東漢時期,畫像磚藝術發展到巔峰,畫像磚墓的分佈範圍擴大到西至甘青,東到海濱,南起雲貴,北達大漠的廣闊區域,並形成了以今河南地區和四川、重慶地區為代表的兩大中心分布區,其中四川、重慶地區的畫像磚持續繁榮到蜀漢時期。東漢時期的畫像磚已經揚棄了圖案化的構圖,而以有完整畫面的方形、長方形、條形的實心磚作為主要載體。
《虢國夫人游春圖》唐代畫家張萱的畫作。原作已佚,現存的是宋代摹本,絹本設色,因金章宗完顏璟判斷失誤而題為宋徽宗摹本,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此圖描繪的是天寶十一年(752年),再現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遊,「道路為(之)恥駭」的典型環境。
張萱,盛唐畫家,京兆(長安,今西安)人,擅長人物畫,尤工仕女、嬰兒畫。有時亦畫貴公子、鞍馬屏障,對亭台、林木、花鳥,皆窮其妙。可見張萱是一位很有才能的畫家。特別是所畫仕女,豐頤厚體的形象,開盛唐「曲眉豐頰」的畫風。線條的運用,則從周密中脫胎出來,加以提煉,簡勁而流動。賦色艷麗而不蕪雜,鮮明而不單調。張萱、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畫大家,馳譽丹青。
參觀完畢,驅車直奔武漢,已約好同學在那裡等著,最主要的目的是看黃鶴樓。
第一次見到故意建傾倒的高架橋。
安陸服務區吃盒速食麵。
李白在安陸。咋一看把陸安當成了人名,成了「陸安在……」
福銀高速兩側紅、白兩色夾竹桃開得正艷。
長江日報社。
過武漢長江大橋,我們到了江南。
進入武漢市區。
下午去看黃鶴樓。
- 1 參加慈溪市山東(菏澤)商會成立慶典 78P
- 2 蘇州博物館 76P
- 3 走訪泰安市菏澤商會 68P
- 4 【日照學黨建之八】莒縣沭河濕地公園 52P
- 5 【日照學黨建之七】莒縣博物館 96P
- 6 【日照學黨建之六】凱達物流,瀚森園林,莒國古城展廳 54P
- 7 【日照學黨建之五】莒縣龍山鎮嗡嗡樂園,城陽街道岳家村公心文化 45P
- 8 【日照學黨建之四】陳疃鎮黨性教育基地,1971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59P
- 9 【日照學黨建之三】不老山生態文化村,鳳凰錯藝術鄉村 50P
- 10 【日照學黨建之二】東港供銷社黨委,江豪國際家居館 34P
- 11 【日照學黨建之一】石臼街道銀海社區,國際財富中心 51P
- 12 【走馬觀花】滕州荊河公園、龍泉廣場 57P
- 13 【走馬觀花】驩城更名廣場、薛城奚仲廣場 41P
- 14 【走馬觀花】中捷產業園、愛旅房車公司、滄州鐵獅子 58P
- 15 【走馬觀花】安徽碭山看梨花 36P
- 16 【走馬觀花】毛遂墓、薛國故城、孟嘗君陵園 46P
- 17 【走馬觀花】水泊梁山走一走 99P
- 18 【走馬觀花】徐州珠山「好人園」 50P
- 19 【武漢訪友之十】大別山——西九華山掠影 67P
- 20 【武漢訪友之九】西九華山——留夢河谷 49P
- 21 【武漢訪友之八】湖北麻城烈士陵園 64P
- 22 【武漢訪友之七】中國地質大學裡面轉一轉 76P
- 23 【武漢訪友之六】逸夫博物館看地球滄海桑田 89P
- 24 【武漢訪友之五】逸夫博物館看生命起源與進化 97P
- 25.【武漢訪友之四】中國地大特色礦物精品展 91P
- 26 【武漢訪友之三】黃鶴樓 87P
- 27. 【武漢訪友之二】隨州博物館 77P
- 28.【武漢訪友之一】隨州曾侯乙墓 55P
- 29.我要去內蒙之十: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43P
- 30 我要去內蒙之九: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71P
- 31.我要去內蒙之八:瀋陽故宮博物院(2) 73P
- 32.我要去內蒙之七:瀋陽故宮博物院(1) 76P
- 33 我要去內蒙之六:劉老根大舞台 43P
- 34 我要去內蒙之五:塔敏查干沙漠 50P
- 35.我要去內蒙之四:通遼大青溝景區 51P
- 36 我要去內蒙之三:阿魯科爾沁旗吃午飯 40P
- 37 我要去內蒙之二:七鍋山地質公園 90P
- 38 我要去內蒙之一:過赤峰市巴林右旗 58P
- 39.宿遷項王故里一游 82P
- 40 參觀江蘇洋河酒業集團 79P
- 41.遊覽洪澤湖濕地公園 73P
- 42 到雙溝酒廠參觀學習 79P
- 43.【曲阜一日游】游孟府 82P
- 44.【曲阜一日游】游孟廟 98P
- 45 【太行山二日游】紅豆峽 99P
- 46 【太行山二日游】八泉峽 99P
- 47 【亳州一日游】中藥材市場、青瓷潭酒廠 33P
- 48 【亳州一日游】曹操地下運兵道 50P
- 49 【亳州一日游】華祖庵(華佗紀念館) 45P
- 50 【亳州一日游】廟會廣場(老錢莊) 21P
- 51 【亳州一日游】花戲樓(大關帝廟) 64P
- 52 【菏澤漫遊】菏澤帝堯陵 32P
- 53 【菏澤漫遊】趙王河公園 29P
- 54 【菏澤漫遊】鄆城水滸好漢城 80P
- 55 【菏澤漫遊】鄆城唐塔 11P
- 56 【菏澤漫遊】鄆城黨校的五天幸福生活 87P
- 57 【菏澤漫遊】巨野去看農民畫(昌邑故城、付氏民居) 76P
- 58 【菏澤漫遊】巨野博物館 95P
- 59 【菏澤漫遊】巨野花冠酒業 60P
- 60 【菏澤漫遊】巨野金山公園 67P
- 61 【菏澤漫遊】單縣呂后廟 27P
- 62 【菏澤漫遊】湖西「小延安」——張寨 45P
- 63 【菏澤漫遊】單縣湖西革命歷史紀念館 36P
- 64 【菏澤漫遊】單縣牌坊廣場 63P
- 65 【菏澤漫遊】單縣浮龍湖 90P
- 66 【菏澤漫遊】定陶成海看牆繪 51P
- 67 【菏澤漫遊】定陶仿山堌堆 17P
- 68 【菏澤漫遊】定陶七股栢林 14P
- 69 【菏澤漫遊】定陶法源寺 32P
- 70 【菏澤漫遊】定陶黃店看玫瑰 60P
- 71 【菏澤看牡丹】中國牡丹園 68P
- 72 【菏澤看牡丹】曹州牡丹園 57P
- 73 【菏澤看牡丹】曹州百花園 67P
- 74 【冠縣一游】 武訓先生紀念館 48P
- 75 【冠縣一游】 中華第一梨園 52P
- 76 【徐州一日游】 賈汪區馬庄 33P
- 77 【徐州一日游】 潘安水鎮 63P
- 78 【徐州一日游】 墨上集民俗文化園 83P
- 79 【徐州一日游】 豐縣漢皇祖陵 34P
- 80 【南京二日游】之四 古秦淮 68P
- 81.【南京二日游】之三 梅花山 89P
- 82.【南京二日游】之二 明孝陵 50P
- 83.【南京二日游】之一 玄武湖 78P
- 84 中達海南之旅(十二)海南島返程 46P
- 85 中達海南之旅(十一)興隆熱帶植物園 63P
- 86 中達海南之旅(十)興隆咖啡文化博覽園 55P
- 87 中達海南之旅(九)萬寧首創奧特萊斯 42P
- 88 中達海南之旅(八)興隆銀湖酒店 63P
- 89 中達海南之旅(七)天涯海角、聖旨博物館 91P
- 90 中達海南之旅(六)鰲山壽谷 52P
- 91 中達海南之旅(五)南山文化旅遊區 93P
- 92 中達海南之旅(四)日月灣、興隆華僑橡膠博物館 55P
- 93 中達海南之旅(三)分界洲島 90P
- 94 中達海南之旅(二)博鰲亞洲論壇、玉帶灘 71P
- 95 中達海南之旅(一)鄭州飛海口 62P
- 96 大東北自駕游之卅一:我不想說再見 84P
- 97 大東北自駕游之三十:世博園四 87P
- 98 大東北自駕游之廿九:世博園三 66P
- 99 大東北自駕游之廿八:世博園二 82P
- 100 大東北自駕游之廿七:世博園一 84P
- 101 大東北自駕游之廿六:夜驅奈曼旗尋找沙漠 79P
- 102 大東北自駕游之廿五:楊靖宇將軍殉國地 75P
- 103 大東北自駕游之廿四:行走在美麗的長白山脈 79P
- 104.大東北自駕游之廿三:過鏡泊湖進入吉林省 76P
- 105 大東北自駕游之廿二:興凱湖訪友到農家 74P
- 106.大東北自駕游之廿一:虎頭要塞 76P
- 107.大東北自駕游之二十:中國東極黑瞎子島 79P
- 108 大東北自駕游之十九:三江平原看北大荒 79P
- 109.大東北自駕游之十八:沿小興安嶺去伊春 83P
- 110 大東北自駕游之十七:五大連池看火山 76P
- 111 大東北自駕游之十六:神秘大興安嶺 84P
- 112.大東北自駕游之十五:神州北極后看白樺林 83P
- 113 大東北自駕游之十四:漠河北極村 86P
- 114 大東北自駕游之十三:中國冷極根河 78P
- 115 大東北自駕游之十二:額爾古納到根河 72P
- 116 大東北自駕游之十一:再進大興安嶺 61P
- 117.大東北自駕游之十:美麗的海拉爾河谷 76P
- 118 大東北自駕游之九:滿洲里看國門 71P
- 119 大東北自駕游之八:紅色滿洲里 76P
- 120 大東北自駕游之七:過諾門罕戰役遺址 77P
- 121 大東北自駕游之六:阿爾山中蒙口岸 71P
- 122 大東北自駕游之五:過烏蘭毛都草原 72P
- 123 大東北自駕游之四:桃木和蘇木草地打個滾 73P
- 124 大東北自駕游之三:錫林郭勒大草原 62P
- 125 大東北自駕游之二:過錫林浩特市 70P
- 126 大東北自駕游之一:北出張家口 70P
- 127 西藏自駕五人行(二十一)平遙古城、太行山 83P
- 128 西藏自駕五人行(二十)沙坡頭、再見黃河 69P
- 129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九之二)張掖丹霞地貌 85P
- 130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九之一)河西走廊、嘉峪關 67P
- 131.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八之三)敦煌莫高窟、玉門 81P
- 132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八之二)大草灘、阿克塞 55P
- 133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八之一)柴達木盆地、當金山 62P
- 134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七之二)崑崙河谷、無極龍鳳宮 63P
- 135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七之一)昆崙山 62P
- 136.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六之二)可可西里 74P
- 137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六之一)唐古拉山口 69P
- 138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五之四)念青唐古拉山、那曲 72P
- 139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五之三)納木錯 59P
- 140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五之二)那根拉山口 47P
- 141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五之一)天路,羊八井 51P
- 142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四之三)大昭寺 60P
- 143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四之二)布達拉宮 73P
- 144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四之一)藏文化遊覽 72P
- 145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三之三)布達拉宮夜景 52P
- 146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三之二)拉薩河、墨竹工卡 51P
- 147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三之一)林拉公路、米拉山口 56P
- 148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二之四)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68P
- 149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二之三)過林芝回遊雅魯藏布江 63P
- 150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二之二)色季拉山 61P
- 151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二之一)魯朗林海 68P
- 152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一之五)波密縣、通麥天險 68P
- 153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一之四)松宗鎮看盔甲山 66P
- 154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一之三)帕龍江看冰川 58P
- 155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一之二)然烏湖 55P
- 156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一之一)安久拉山 56P
- 157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之六)怒江大峽谷 60P
- 158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之五)怒江七十二拐 54P
- 159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之四)業拉山 59P
- 160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之三)東達山 65P
- 161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之二)瀾滄江 59P
- 162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之一)拉烏山 65P
- 163 西藏自駕五人行(九之四)靈芝河、芒康縣 58P
- 164 西藏自駕五人行(九之三)巴塘縣、金沙江 52P
- 165 西藏自駕五人行(九之二)挖蟲草、海子山 52P
- 166 西藏自駕五人行(九之一)理塘感受高反 52P
- 167 西藏自駕五人行(八之三)茶馬古道、卡子拉山口 68P
- 168 西藏自駕五人行(八之二)木雅聖地、新都橋 57P
- 169 西藏自駕五人行(八之一)再上折多山 67P
- 170 西藏自駕五人行(七)跑馬山 70P
- 171 西藏自駕五人行(六)康定縣 29P
- 172 西藏自駕五人行(五之三)受困折多山 48P
- 173 西藏自駕五人行(五之二)大渡河、瀘定橋 39P
- 174 西藏自駕五人行(五之一)過二郎山 45P
- 175 西藏自駕五人行(四之二)汶川地震遺址 48P
- 176 西藏自駕五人行(四之一)都江堰 68P
- 177 西藏自駕五人行(三)重慶朝天門、渣滓洞 52P
- 178.西藏自駕五人行(二)三峽大壩 61P
- 179 西藏自駕五人行(一)過襄陽至宜昌 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