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景點大全 >驢友遊記 >NIT鐵蛋的旅遊空間> 冬旅宜居尋訪錄 • 14 • 金沙江畔

冬旅宜居尋訪錄 • 14 • 金沙江畔

您已經去過了 0 個景區
2025-03-19 07:34:49 NIT鐵蛋 閱讀:242 積分:2029  
相關景區攻略:

我們的學生時代,初中地理課內容很簡單,高中早早地文理分班,只上了兩屆地理課就停了。即使成人後,補修「經濟地理」,自然地理學知識依然有諸多空缺。所以,早些年途旅雲南時,金沙江大峽谷看見仙人掌時,很是驚詫。

攀枝花攀西大裂谷格薩拉生態旅遊區 @NIT鐵蛋

補課:乾熱河谷是對具備干、熱兩個基本屬性河谷帶狀區域的總稱,在地理學上是一種習見的自然景觀 。

涼山州會理古城 @NIT鐵蛋

主要分佈於我國西南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南北盤江等江河的河谷坡面。

攀枝花長江國際漂流基地 @NIT鐵蛋

金沙江乾熱河谷,位於雲南省鶴慶縣與四川省布拖縣之間,海拔從695米躍升至2100米,這裡以獨特的乾熱河谷灌叢和稀樹灌草叢植被著稱。

攀枝花攀西大裂谷格薩拉生態旅遊區 @NIT鐵蛋

金沙江河谷地區低緯度,山高谷深導致的下沉氣流增溫效應,地形封閉和植被覆蓋率低等因素。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金沙江乾熱河谷區段,土壤質量較好的原因在於其較低的土壤容重、良好的透氣和保水能力,以及較高的土壤有機質積累。

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NIT鐵蛋

橫斷山區乾熱河谷產生的原因,現在學者多用「山谷風」來解釋。

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NIT鐵蛋


山高谷深,白天太陽照不到谷底,只能曬熱河谷兩邊的山坡,空氣受熱上升,河谷空氣來填充,形成從河谷到山頂的「谷風」,夜晚則相反,風從山頂吹向河谷,形成「山風」,這僅是這一地區小尺度的「山谷風」。

攀枝花攀西大裂谷格薩拉生態旅遊區 @NIT鐵蛋

橫斷山區有許多海拔5000米以上的極高山,這些極高山會形成更大尺度的「山谷風」;青藏高原就它的存在,加速了亞歐大陸與印度洋、太平洋的季風循環,也加速了季風對橫斷山區的熱力輸送,更促進了乾熱河谷的發育。這三種大、中、小尺度的「山谷風」疊加起來的效果就是——乾熱的空氣順著河谷從南到北向上挺進,造成了橫斷山區的乾熱河谷現象。

攀枝花攀西大裂谷格薩拉生態旅遊區 @NIT鐵蛋

乾熱河谷有倒置的垂直地帶性,隨著海拔的降低,地形越來越封閉,谷底生長著低矮的灌叢,而山坡與山脊上則生長著高大喬木。當年在滇西北金沙江谷底,遇見仙人掌,少見多怪。攀西的江谷,熱帶植物隨處可見。

攀枝花長江國際漂流基地 @NIT鐵蛋

在橫斷山這地方,熱帶順著河谷向北挺進,寒帶沿著山脊向南延伸。

涼山州會理古城 @NIT鐵蛋

於是,攀枝花一帶就成了熱帶水果的王國,生產的芒果品質勝過了東南亞地區。成昆鐵路的開通與升級,使川滇金沙江流域成為大國極為重要的果蔬種植中心。

攀枝花長江國際漂流基地 @NIT鐵蛋

十多年前,被《國家地理》專家忽悠,第一次到攀枝花,最感到驚奇的是他們的芒果~凱特芒。

攀枝花長江國際漂流基地 @NIT鐵蛋

芒果界的「金剛芭比」,凱特芒果,美國種,30年前通過以色列專家引進攀枝花地區種植,它被稱為芒果中的PLUS,碩大的個頭,果皮光滑細膩。

攀枝花長江國際漂流基地 @NIT鐵蛋

買了三個碩大芒果,逛街時塑料袋爛了。

攀枝花長江國際漂流基地 @NIT鐵蛋

小挎包裝不下,不捨得浪費,吃不完抱懷裡。

攀枝花長江國際漂流基地 @NIT鐵蛋

尋到街邊公園狼吞虎咽~爆汁的果肉,大口吃特過癮……抱上鄉村公交,去二灘水庫來回才吃完。

攀枝花二灘國家森林公園 @NIT鐵蛋

攀枝花芒果個頭大,單個果子可達1斤多甚至2斤,含糖量高。炎炎夏日,吃3個飽含香甜水嫩果肉的凱特芒,別提有多爽!那一天,整個消化系統超級順溜。

攀枝花長江國際漂流基地 @NIT鐵蛋

攀枝花無梅雨無颱風,光照強,熱量足的氣候條件讓芒果自由自在的生長,充分的積累糖分養分。其他芒果退場時,這裡的凱特芒才閃亮登場。

攀枝花長江國際漂流基地 @NIT鐵蛋

第一次到攀枝花,也是南往北,那時金沙江水電開發尚在進行中,只有二灘蓄了水,成昆鐵路尚在江邊蜿蜒。

攀枝花攀西大裂谷格薩拉生態旅遊區 @NIT鐵蛋

近年,烏東德水電站建成蓄水,成昆鐵路元謀至攀枝花間站線被淹沒。

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NIT鐵蛋

元謀至攀枝花,成昆鐵路新線和高速公路一樣,只能高處運行。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想遠觀金沙江大裂谷,要放飛無人機,或去永仁方望江嶺。

攀枝花攀西大裂谷格薩拉生態旅遊區 @NIT鐵蛋

走高速實屬無趣,過永仁入四川境,高速靠近金沙江,有出口通往108國道。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下高速上國道,尋找親近金沙江之路。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偶遇,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這裡是彝族支系俚濮人的聚居地,四川省的「南大門」,自古就是川滇經濟社會的重要驛站。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村子有600餘年的歷史,有居民604戶2225人的大村落。當地人自稱父系祖先來自南京,歌謠表明,有些男祖是被"充軍發配」~南京應天府,大壩柳樹灣,為爭米湯地,充軍到雲南~路過留置下來的。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明洪武十四年,應天府征南大軍30萬,踏上平定雲南之路,史稱「洪武開滇」 。平定雲南后,過半數軍戶留下就地屯墾戍邊,與當地人通婚,迤沙拉作為由川入滇的中轉站,明軍與原住民相結合的後裔,繁衍生息成為「天下彝家第一村」。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隨意向多位男女老少村民問及祖籍,他們無一例外地告訴我:南京。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哈哈,我也來自南京……迤沙拉人家神龕牌位上書「天地國親師」,主人道:當年祖先在邊疆,任你君王如何更換,他們只管守好疆土!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迤沙拉作為南方絲路上的重要驛站,閱盡了歲月滄桑。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六百多年前,迤沙拉人的淳樸、友善、好客,令飄零天涯的明朝戰士,找到了「再生」家鄉。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今天,迤沙拉村擬成為攀枝花第一個擁有「天府旅遊名村」頭銜的村落。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迤沙拉村東,金沙江大峽谷觀景台指示牌。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兼具休閑功能的「之」字路坡道,巧妙依傍著峽谷的地勢起伏而建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在景一側眺望平台,安裝了玻璃擋板,方便遊客清晰觀賞江景全貌與周邊風光。坡道轉角處設有3個休憩亭,供遊客駐足休息。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春節前,剛完工……只收停車費。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停車場距離觀景台有點遠,落差近兩百米,來回一個多小時,去一趟要有心裡準備的。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回頭上國道,北上又見金沙江,花田路邊留駐多車。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果然是熱谷地帶,兩個月後,南京城外菜花才能盛開。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川南紅土。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仙人掌。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劍麻?確認,龍舌蘭科龍舌蘭屬,是一種多年生長在熱帶硬質葉纖維作物。
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NIT鐵蛋

干海子村的觀景台上遠眺金沙江魚鮓大橋.

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NIT鐵蛋

之後國道盤旋而下,速降近千米。

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NIT鐵蛋

攀西歡迎你。
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NIT鐵蛋

江邊的工業遺產。

攀枝花迤沙拉歷史文化景區 @NIT鐵蛋

拉鮓村金沙江,右岸攀枝花仁和區的拉鮓村,左岸涼山州的會理市。因烏東德水電站的蓄水,成昆鐵路拉鮓花棚子站徹底廢棄。

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NIT鐵蛋

奔騰的金沙江流經拉鮓村附近,山勢平緩,形成了天然渡口,人稱「拉鮓古渡」。

涼山州會理古城 @NIT鐵蛋

歷史上,這裡是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口岸;三國諸葛亮南征時,「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就是指的拉鮓古渡和當時尚未開發建設的攀枝花。中國遠征軍,在成都、重慶集結,經過這裡趕赴緬甸。共和國時期,北京至昆明,G108的輪渡碼頭。

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NIT鐵蛋

古渡旁的魚鮓大橋,建成不到十年,屬涼山第一特大跨江大橋。

涼山州會理古城 @NIT鐵蛋

魚鮓大橋的建成通車,結束了國道108線車輛必須輪渡才能過江的歷史,古渡成了水上運動發燒友的炫技場。

涼山州會理古城 @NIT鐵蛋

回到江右,沿江公路北上攀枝花,高速公路去米易,享受最後時段的「免費大餐」。

涼山州會理古城 @NIT鐵蛋




NIT鐵蛋的遊記列表
微信掃一掃,免費獲取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