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峰與因特拉肯小鎮
已經是2015年7月30日下午6點30分,我們離開盧塞恩市,這裡屬於瑞士的中部偏北的四森林湖地區。我們要向南走,目的地是在圖恩湖和布里恩湖之間的因特拉肯。說起這個阿爾卑斯山下的瑞士小鎮因特拉肯,我這是第二次光顧它了。2009年6月6日我來過一次。要說我兩次來瑞士,重複的地方就只有這個小鎮,因為上次來的路線與這次完全不同,只有這個小鎮是兩次路線的交匯點。人們總喜歡將兩次經歷進行比較,就像再婚的女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將現在的男人與她原來的男人進行比較一樣。那次我們是從奧林匹克總部的瑞士洛桑來到這裡,中途還參觀了一個位於蒙特勒的西庸古堡,休息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從旅館出發,直接到因特拉肯火車東站,乘坐帶有小齒輪的小火車爬上了少女峰。那回經歷了一次不折不扣的六月風雪天,凍得索索發抖。這次是艷陽高照,從盧塞恩市過來,途中也休息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僅趕了1個多小時的路程,就直接到了一個纜車站。
這個纜車站可以觀看少女峰東側的海拔為2971米的Schilthorn峰。纜車站的海拔約有千餘米,在纜車站周圍就能清晰地觀看雪山風景。這裡離東線火車中轉站勞特布龍嫩(Lauterbrunnen)還有一段距離。我記得6年前我們已經登上了海拔為3454米的小少女峰,因此這一次我想體驗一下從山下徒步登上雪山的感覺,因此沒有跟纜車的索道上山。
我寫這篇遊記的時候,聽說一個網路機構評出世界上最適宜養老的國家,瑞士排行第一。因此也想將兩次來因特拉肯小鎮的路途風景介紹給讀者。
這是旅遊車離開琉森湖約20分鐘拍攝到的一家農舍獨門獨院的住宅小樓,看上去無論是牧場還是耕地,無論是小樓還是它周圍的灌木、小樹,還有遠處的樹林,顯得都比較和諧地組合在一起。讓人有一種宜居環境的感覺。
拍攝這一張圖片的時間已經是第二天(7月31日)上午8點38分,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看到這麼好的天,我又有點懷疑自己不上山的決定是否恰當,會不會失去一些拍攝美景的機會。這應該是一個村莊,湛藍的天,可惜沒有白雲點綴。中間最扎眼的房屋的式樣有點新穎別緻。農業機械化翻耕的耕地硬是比人工整理的要強,既不費力還整齊劃一,清爽美觀。再過一小時,我們就要到因特拉肯的索道纜車站了。
越是離少女峰近,越讓我想起6年前來小鎮登少女峰前後的一些情景來了。首先想到的是從洛桑出發所到的第一個景點,即位於日內瓦湖畔蒙特勒市東郊的西庸古堡。據說那座古城堡建築在日內瓦湖很深的湖底,其實我理解就是城堡的基腳打在很深的湖底,讓這座有700年歷史的城堡看上去像是漂浮在湖面上一樣。
這地方位於聖伯納德山口通向義大利古道的咽喉要道上,就像是我們上一篇介紹過的萊因河中的關稅島(鼠島),這裡中世紀也曾經作為對來往的商人,馬幫進行收稅的要塞。這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瑞士古城堡,它包括眾多的迷宮樣的房間和通道,庭院、廚房、貯藏室、大廳、城堡主塔、瞭望塔和監獄等一應俱全。
它內部的監獄因全部由岩石砌成,特別堅固,因而也特別出名,那些年最多時曾經監禁過200名可憐的囚犯。其中最有名的囚犯是1532年因主張日內瓦獨立,意欲推翻薩瓦大公統治,事情敗露而被捕的聖維克多修道院院長博尼瓦爾。他被關入地牢四年之久,與他關在一起的還有他的最終被折磨死在他身邊的兩個弟弟。直到1536年瑞士人攻佔古堡,才將他釋放。英國詩人拜倫參觀古堡時,聽到這悲慘的故事,感慨系之,寫下感天動地的長詩《西庸的囚徒》:「我的頭髮已灰白,但不是因年邁,也不是像某些人那樣驟然恐惶,一夜之間變得白髮蒼蒼;我的肢體已經佝僂,但不是因勞累,漫無盡頭的歇息耗盡了活力,是地牢的囚禁把它摧毀。因為我一如其他的死囚犯註定與明媚的天地絕緣,身上戴鐐銬,門上有鐵欄......」這些描寫使這座古堡的知名度大增,讓它躋身於世界十大古堡行列。
上次,也就是當地時間2009年6月6日上午10時15分,我在瑞士因特拉肯火車東站乘坐陡坡齒輪小火車直接上了少女鋒。那次天公不作美,導遊也沒有強調需要帶很多衣服。我就穿著照片上的這一身單薄的衣裳,一下子置身於少女鋒風雪瀰漫的峰頂,扎紮實實地體驗了一回寒冷的滋味。
少女這個名詞對於人世間情感來說,是包括深潛在人們心底里的一切純真、善良、聖潔、清秀、漂亮、溫情、博愛等一切美好事物總的象徵。在我國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有個雙乳峰景區,那景區的名稱與人們實際看到的景像非常相似,雙乳峰的外形相當逼真。如此說來,坐落在瑞士因特拉肯市正南二三十公里處的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峰,無論從那個角度觀察,都難以從峰巒的外形或峰頂形成的冰川的走向上聯想到少女整個身姿或其身體的某個部位。人們一般是這麼描寫它:「少女鋒海拔4158米,橫亘18千米,宛如一位少女,披著長發,銀裝素裹,恬靜地仰卧在白雲之間。」噢,原來少女鋒只是一個人們心目中對於該地延綿起伏的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峰巒的一種美好的讚譽或憧憬而已。既然給了這些山峰這麼美妙的名字,一定就少不了美麗的傳說。瑞士確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說是天使來到了人間,在一個醉人的山谷里居住,還讓它長満鮮花,鋪上綠色的絨毯,在上面點綴著一片片森林,還鑲嵌著日光或月光下都會銀光閃爍的珍珠項鏈。天使甚至還為它許了願,說是從那時起,人們都會來欣賞它,讚美它並愛上它。這座讓天使心醉的山峰,就是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峰之一的少女峰。也有人心直口快,就說阿爾卑斯山脈此處的山頂常年積雪,山上又經常被雲霧籠罩,很像一位羞怯的少女,不願隨便露面,因此叫少女峰。更有趣的說法是旁邊一個艾格峰看上了這位「妙齡少女」,但中間隔著個僧侶峰,一直阻止他們相見,因此叫它少女峰。民間的傳說,你聽著就是,不必當真。但瑞士人將此少女峰看得很嬌貴,早年的登山愛好者以征服它為榮耀。被稱為瑞士鐵路之父的蓋爾.捷勒工程師更是不甘寂寞,硬是將瑞士發達的鐵路建築技術發揮到了極致,花了16年時間(1896年--1912年),修成了直接通往少女峰頂的全歐洲最高的鐵路和火車站。從因特拉肯小鎮經西線的格林德爾.瓦爾德((Grindelwald))車站和東線的勞特布龍嫩(Lauterbrunnen)車站,分別乘坐的黃皮車廂列車至最後的中轉站克萊納.謝德格(Kleine Scheidegg)車站,換乘成紅皮車廂結構的更加堅固的齒輪鐵軌火車,爬上更加陡峭的山坡,逐漸到達少女峰終點站。
這裡是我們從海拔567米的因特拉肯東站出發后不久拍攝的一張窗外風景照片,天氣不好,濕度很大,山上已經被厚厚的雲層覆蓋。但這少女峰下樹木茂盛,植被呈現深綠色。外面正下著小雨,窗戶上有水滴和流下的串串水珠。
這大概是經過的小站,越過齒輪列車頂往上看,凹凸不平的山坡上點綴著的牛欄屋分外醒目。下面好像是種植蔬菜的塑料大棚,顯示來這裡旅遊的人數較多,後勤供應一定得跟上。
從對面山坡上的列車下山的坡度看,總個齒輪軌道列車爬坡的坡度之大,從這幅圖裡可見一斑。
從這張照片里清楚地看出我們是從東線上山的,照片右邊那所褐色的房屋第二層的幾個綠色窗戶之上,懸挂著的站牌就叫勞特布龍嫩(Lauterbrunnen),車站掛鐘的時間指向當地時間上午11點10分,我這裡還收集了一張我同行的朋友的照片,拍攝的也是這個車站,時間是下午4點40分。說明我們那次上山下山都是走的東線。國內的6月上旬,應該說中進入了初夏季節,但阿爾卑斯山下的鐵路中轉站勞特布龍嫩,仍然是寒氣逼人。小鎮火車站裡我們見到圖片左側的一對老年夫婦和右側一位白髮老爺子,都穿得比較厚,遠處那位白髮老頭好像還比較怕冷的樣子。
我們平時叫它因特拉肯,其實這是音譯,拉丁文的意譯是兩湖之間的意思。這圖片是一幅在火車站隨處可見的與指路牌連在一起的宣傳廣告畫。上面用各國文字寫的歡迎詞,並標明了因特拉肯與阿爾卑斯山最迷人的山峰之一的少女峰的密切關係。這是一張少女峰的平面模式圖,顯示因特拉肯東站海拔是567米,我們剛 看到的勞特布龍嫩(Lauterbrunnen)車站海拔是795米,東西線之間的交匯點的克萊納.謝德格(Kleine Scheidegg)車站海拔是2061米,齒輪火車的最後一站,即小少女峰(Jungfraujoch)山內的車站,是海拔3454米。從這個圖上看,幾處纜車有的僅達到1391米,有幾處高的也才到達2168米和2230米,最高的纜車就是我們第二次從勞特布龍嫩以上出發,也才達的2971米Schilthorn峰。我就是看了這幅圖才決定第二次不乘坐纜車,而是步行考察少女峰下徒步旅行者的足跡的。
這是齒輪軌道列車離開海拔795米的勞特布龍嫩車站后拍攝到的沿途風景。太陽頑強地想從厚厚的雲層中射向大地,山上的植被也漸漸發生了些微變化。由深綠色變成了金黃色。樹木漸漸變得稀疏,沒有山下那麼茂密了。接近海拔1000米時,還能看見路邊的野花。
說是說火車,實際上用的是中間有齒輪的三軌電力機車。剛才說的東線和西線的幾個車站即換乘站。上山的路線總共才52公里,卻有2887米高的落差,因坡度太大,有的地方達30度,因此只能用齒輪軌道才能將小火車送上山去。登山之旅分為三段,分別屬於三個私營鐵路公司,鐵路的軌距都不一樣。經過少女峰下層鐵路(BOB)、少女峰中層鐵路(WAB)和少女峰上層鐵路(TB)三段的接力作用,和三段鐵路的各自機車引擎相連的齒輪恰巧咬合軌道中央的齒軌,最後將旅客送往位於少女峰旁,海拔3454米的小少女峰(Jungfraujoch)車站。這裡有「歐洲之巔」之稱,是歐洲最高的火車站。
由克萊納.謝德格(Kleine Scheidegg)車站出發后不久,我們即進入隧道,這堅固的花崗岩隧道雖說僅長7公里,坡度卻有25%。據說隧道有百分之75%的路段是在冰河下面的隧道崖壁里通過的。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還有一些工人因上世紀初簡陋的施工環境和條件而殉職。齒輪軌道列車在3000米海拔的中途停靠2次,時間很短。我就利用這短短的間隙拍攝下這張照片。文字不懂,但旁邊的堅硬岩石能夠感覺得到。我16歲下鄉當知青,挑過洞庭湖的防洪大堤,為了一年的燒柴而進過屬於東洞庭湖的漉湖砍蘆葦,經受過繁重體力勞動的艱辛磨難。因此也為百多年前的體力勞動前輩們的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肅然起敬。看到這些堅硬的岩石,我又想起知青時期那段辛勞的生活經歷。因此,對於少女峰山頂的豪華活動場所,如「冰之皇宮」、餐廳、郵局、研究站、電影院、商店總提不起很大的興趣。雖然穿著單薄,還只想找到通往外面的隧道,看看少女峰頂真正的冰雪世界。
這是一張從齒輪火車最後一站的隧道走出來,在風雪中強打精神讓人拍攝的紀念照。我活到57歲了,還沒有在6月份在這麼高的山上經受這麼冷的天的考驗。雖然冷得發抖,但心裡還是頂高興的,那表情可不是裝出來的,因為少女峰的名氣實在太大,這海拔3450多米的高山白茫茫一片雪景也不是隨便可以見得到的。當初人們為了體驗這一刻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上個世紀初的鐵路建築先驅們就是為了拉人上山看風景,花費了那麼多時間,付出那麼多艱辛才修好這條特殊的三軌鐵路。我要是不珍惜,真是太不應該。
這次登上少女峰,我們同時參觀了阿爾卑斯山中長達23.6公里,覆蓋面積約117平方公里的阿萊奇冰川。冰川又叫冰河,阿萊奇冰河也是阿爾卑斯山中最長的冰河。冰河是極地或高山地區地表面多年來存在的並具有沿地面呈現運動狀態的天然冰體。我是個湖南出生湖南長的南方人,對冰只是懷著好奇心。大概知道冰川是因為長年的積雪,經歷了壓實和重新結晶,以及再凍結等成冰作用形成的。冰川尚具有某種形態和層次,可以在重力和壓力下,產生可塑性流動或塊狀滑動,它是地球表面取之不盡的淡水資源。最開始的冰川冰是乳白色的,經曆日久天長之後,冰川冰變得更加堅硬且緻密,慢慢地演變成晶瑩剔透的略帶一點藍色的像水晶一樣的老冰川冰了。照片中這冰河中開鑿出來的隧道四周顯然是帶有淡藍色的老冰川冰。人們對於雪山總是懷著某種神迷感,也很注意雪線的位置。所謂雪線即常年積雪帶的下界,學術上講是年降雪量與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線。我們進入的小少女峰顯然是年降雪量大於年消融量的雪線以上地區,這裡的降雪逐漸積累,形成常年積雪,進而轉變成粒雪和冰川冰。雪線以上的區域里,從天空降落的雪花和山坡上滑落下來雪,很容易在盆狀的地勢較為低洼的地方聚集起來,這即是被稱之為冰川搖籃的粒雪盆。而山嶽冰川從曲雪盆里流出來的舌狀冰體,即被稱之為冰舌。
我在旅行或外出時候,有時也會無意中被旁邊人高談闊論的話題所吸引。如今年的清明節掃墓,我正在岳父岳母的墳前點蠟燭,隔著兩個墓碑的一群掃墓人中有一位五十來歲的婦女,剛走近他們家親人的墓碑,就用手拍著墓碑上的照片大聲說:「爸爸,乖啊,爸爸乖,爸爸聽話,我來了!」其話語之清晰,言語之親切,感情之真摯,能讓每位聽到的人為之動容。記得2009年6月6日,我們正在冰川隧道里參觀時,隔我們很近的一群遊客中有一位山西口音的中年男子,正在講述上個世紀初,在阿爾卑斯山上,有幾位不幸被雪崩埋葬的登山隊員的故事。這位男同胞繪聲繪色,表情豐富,山西口音滑稽且耐聽,很快就引起我們的注意。他說那次的登山隊員里,有一位倖存的地質工作者,除了驚魂未定,除了悲痛惋惜之外,他還預言在四十年後,這幾位不幸的同胞的遺體會在冰舌前出現。山西人說,這位預言者大概是一位專門研究冰川的科學家,他是根據這幾位同伴失事的地點,被埋葬在冰川的粒雪盆離山坡邊緣的距離,以及冰川年平均移動的速度來判斷的。不出這位冰川科學家所料,43年後,幾位不幸者的遺體在山坡邊緣流出來的舌狀冰體(即冰舌)里出現了。有趣的是倖存者經歷歲月滄桑,已經十分蒼老,但逝者卻因為時間凝固在那一刻且被冰凍保存而顯得十分年輕。當時他講得眉飛色舞,故事情節怪異動人,幾個專業辭彙如冰舌、粒雪盆、雪線等,被他的如簧之舌描繪出來,我們似乎也能夠聽得懂一個大概。記得回來上網,最想要查的就是冰川學裡面的這些個辭彙。
在這冰河裡面長長的隧道旁邊,安排了一些專供人們欣賞的冰雕作品。下山的路上,所見到的雪線以下地區冰雪覆蓋的範圍越來越小,取而代之的卻是越來越多的綠色植被。越接近山下,冰雪不見了蹤影,綠色的草地上鮮花在向我們點頭微笑。霧也越來越稀薄,居民的住宅樓房和棚舍顯示它們清晰的輪廓。
這是一幅接近因特拉肯的山野圖,隨著海拔的降低,春末夏初季節的景象越加濃郁。這幅圖因拍攝角度的原因,山像是傾泄至地面來一樣,縹緲的雲霧和錯落有致的民居,加上茂盛的樹林和花草能讓人想起唐朝詩人楊巨源在《長安春遊》裡面的「蘢蔥樹色分仙閣,縹緲花香泛御溝。」詩句來。就這樣,我們像乘坐著童話故事裡面蹦蹦跳跳的小列車,它讓我們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經歷了一年四季氣候和景色的變化。
數年前,我剛從少女峰迴來時,曾杜撰過一篇《風雪瀰漫少女峰》的散文,為了不與那篇文章衝突,因此這次採用的文字和圖片都與那次不一樣,以示區別。記得那次參觀了少女峰后,當天下午即乘大巴再次回到蘇黎士,到達蘇黎世的時間已經傍晚7點。
據說那天(2009年6月6日)正好是蘇黎世的大街上舉行了至少有5萬人參加的一年一度的歐洲同性戀者「驕傲」大遊行的日子,還聽說兩個月前剛剛上任的蘇黎世同性戀女市長科琳·毛赫也參加了遊行並發表了演講(這張照片引自「華人同志綜合門戶」淡藍網)。可惜這場熱鬧我們沒有趕上。最近國內一些網站紛紛發表文章,對男性同性戀者的妻子,給予了深切的同情,稱她們為所謂「同妻」。有位同妻訴說,丈夫都沒有看到過她脫衣服的樣子;說在我國同妻這個特殊身份的群體隱秘而龐大。據說我國大陸大約有1600萬女性嫁給了同性戀或雙性戀男子,她們中大部分人大多經歷過所謂「菜刀和膝蓋」的嚴峻考驗。為了保持家庭的體面,個別男同性戀家庭的婆婆甚至跟媳婦說,「你可以出去找男小三,生的孩子我們也認。」看來,無論社會接納不接納同性戀,出現在同性戀家庭中的傳統意義上的家庭、傳宗接代、長輩晚輩的責任等這些概念,都要有一個新的解釋,需要來一次重新洗牌,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和認識。在社會接納同性戀人群之前,同妻就會成為受害者背後的受害者。因為,對於男性同性戀者來說,如果光講同妻是受害者也不公平,按照男女平等講,同性戀男人也應該是社會歧視的受害者。其實,就尊重人的權利,就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為了讓人們得到完全意義上的性取向的自由,傳統社會需要忍受這種多年來就潛伏在社會最低層的看似荒唐怪誕的事物誕生時候的陣痛。
根據華商網趙國強先生報道,2016年4月14日晚10時許,在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館對面的操場上,發生了一幕「女生向女生求婚」的新奇事。很多同學在QQ空間和微信朋友圈中轉發了有關此事的文字、圖片和視頻。對此有學生表示「理解」,有些表示「反感」,還有些則表示「尊重,但不贊同。」一位目擊了整個事發過程但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男同學告訴記者,在操場內開始由幾個男生和女生用點燃的蠟燭和玫瑰花在地面擺放出「MARRY ME」和「I(桃心)U」圖案,這時圍觀的同學越來越多,一位戴眼鏡的女生打電話將另一位女生邀約到操場后,大聲地喊了一句:「XX,我愛你!」,被求婚的女生激動得用雙手捂住臉,求婚的女生則將手中的一束玫瑰花送到對方手裡,並單膝下跪,遞給對方一件像是戒指樣的小禮物。這時在眾人的歡呼喝彩聲中,兩人擁抱並親吻,引發現場一陣喧鬧和驚叫。寶雞職業技術學院的一位院方領導認為:「出現這樣的現象,也體現了現代社會的寬容!」如果排除開玩笑的鬧劇,兩人是真相愛的話,校方對這種公開表達方式的態度是:「不贊成,不支持。」同時也承認這也給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即開始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管理的學生也像是寶雞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專業這樣的以女生為主的群體,也風言風語地聽到過社會上有這類現象試圖滲透到校園,大多十分隱秘,校園內從未發現過這類現象,或許也有這樣想法的人,但他們哪敢公開出櫃! 如果我不是孤陋寡聞,小女生膽敢在校園的廣場中,在眾目睽睽之下公開出櫃,即公開自己的性取向,這在全國高校可能尚屬首例。
「出櫃」一詞我看得很特別,一般辭典上找不到它的解釋。但百度上很容易找到它。這是一個近年來的外來詞,說這一辭彙來自英國,英語:「Come out of the closet」 可以直譯為「走出衣櫃」,也可以意譯為「公開性取向」。說起這個出櫃,我想起我的母校進行校史教育時,提到過辦校之初,解剖老師帶領第一屆學生上荒山尋找無主墳的故事。那時候找回來的大都是腐爛或半腐爛的屍體。教師帶領學生忍受難聞氣味,用物理方法去除殘餘組織,剩下的骷髏,即是一具完整的人體骨骼標本。近代西方醫學是建立在實驗醫學的基礎之上的,解剖學是所有醫學生(包括護理學、藥學等)必須學好的最基礎課程。沒有正常的解剖學知識,不了解人體的基本構造,就難以理解疾病發生髮展的規律。但據說在1832年以前英國的法律是禁止醫生解剖屍體的,除非是死囚的屍體。以後解剖屍體合法化了,大批醫生開始購買死屍用於學習和研究。但由於屍體放在房間內還是有傷大雅,非工作時間,醫生只得將這樣的人體標本放在衣櫃等相對隱蔽的地方。慢慢地人們一般認為醫生的衣櫃里會藏有骷髏。進而引申出衣櫃內可能含有不可告人的隱情。其實衣櫃里就是藏有人體標本,也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說到隱情,好像又有一個典故。說有一位美麗的婦人,人們都說她是最幸福的,因為他的丈夫社會地位顯赫,對她又恩愛有加。有一天這個婦人當著眾人的面,打開了她們家的衣櫃,裡面藏著一具骷髏。婦人含淚訴說這骷髏是她以前的情人,因為與她丈夫決鬥而亡。他的丈夫人前對她溫柔體貼,但每天晚上卻強迫她去吻這具骷髏,這讓她痛苦不堪。這或許能夠說明衣櫃里可能還含有不可告人的隱情。如果說「走出衣櫃」,即表示公開自己真正的樣子。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同性戀解放運動興起,同性戀權益運動的代表鼓勵這類人群勇敢地站出來,參與請願、爭權利、爭平等,即呼籲同性戀者勇敢地「出櫃」。其實所謂出櫃,也是要選擇時機的。同性戀圈子內部認為,最恰當的是有獨立經濟能力的時候出櫃比較好,一旦遭到家人反對,可以獨立生活。如今的世界,已經有少數國家或地區出台法律,允許同性戀結婚。
是因為那天蘇黎世有了這麼一檔子大遊行,我才注意有關這方面的新聞資料。看來性取向異常所導致的一系列的社會倫理道德問題還真是一個大的社會問題。當天晚上我們在蘇黎世的一家賓館休息,也沒有見到過怪怪的人群,第二天即乘飛機去了希臘。而這次我們來到因特拉肯參觀后,就去了法國。好,接下來,繼續介紹我們第二次遊覽因特拉肯的過程。
以下是繼這篇遊記的第一張照片后,從當日下午6點半一直到離因特拉肯一小時路程的休息地之前,陸續拍攝的從琉森湖畔到因特拉肯途中的照片。這些黃昏時刻拍攝的照片,大部分沒有反映出日落時分車窗外風景的嬌媚和晚霞餘輝的魅力。但這些山地和丘陵地帶以森林和綠色草地為基調的田園詩似的生活情趣倒是很容易看出來。
在瑞士的中部一個小鎮休息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上午8點半我們出發,汽車約跑了一個半小時,就到達了一個纜車站。以下幾張照片,是行進的汽車上借黎明和早晨的太陽拍攝的路邊景色。這又是另一番風味。圖片顯得特別的清新明朗。
這家農戶的主人,也許是瑞士農民中較為有性格的人物之一。房屋建築的走向,庭院的安排布局以及家庭的收拾等方面與一般瑞士家庭不一樣,似乎顯得比較零亂,但孩子們的玩具倒是擺放在比較顯眼的位置,說明他們對孩子們的寵愛和關心比對庭院和屋子的收拾花了更多的心思。
這幅畫像是被朝霞染了顏色一樣。明明是綠色的樹林和草地全變成了金黃色。像是在鏡頭前裝上了一個金黃色的濾鏡,讓它看上去像是一具放大了的沙盤模型。
我覺得我們的大巴一直在爬坡,在經過了一個地勢較高的湖泊之後約四十分鐘,我們即來到了文章前面提到的能夠登上Schilthorn峰的纜車站。在這裡,我將自己身上的毛衣讓給了我的學生,讓他們免受風寒。我還將我的一件厚罩衣借給了我們同隊的另一位不登山的朋友。他可是一個大個子,我的罩衣他穿著明顯的不合適,但這纜車站已經有千餘米海拔,氣溫已經降到攝氏10度以下,他也就只能湊合著穿了。
大部隊乘纜車了,留下我和大個子,準備找就近登山的路線體驗一下徒步登山的滋味。天公作美,太陽照在向陽的山坡,照在遠處的雪山上,給我們一種心理上溫暖的感覺。其實這時候的太陽根本就不溫暖。這地方大概來的遊客不多,但不知怎的,路邊的垃圾箱倒是顯得很大,與這裡我們看到的可能產生垃圾的人流很不相襯。也許他們是考慮這是一個登山者的大本營,一些帳蓬和房車上幾天下來的垃圾數量會很可觀吧。
別說是瑞士,整個歐洲的民居,他們的房屋式樣、裝飾、顏色搭配都難得見到兩個一模一樣的。即便是這個雪山腳下,民居的建設以及庭院的修飾等方式仍然各不相同。僅有一樣可以雷同,那就是窗台上或多或少總裝飾著一些盛開的鮮花。
這是一條通往雪山的公路,很快它就到了盡頭,因為再往上走,就變成了羊腸小道了。這公路邊有一些我們看不懂的用水泥澆灌成的堅固小屋,我猜想它們是用來祭拜山神的,又猜它們可能是用來提供登山人宿營用的,或者是專門用來供吉卜賽人露宿用的。走近來再仔細瞧瞧,這水泥小屋的四壁和旁邊都繪有還算工整的塗鴉。小屋的正屋檐上有四排文字,噢,它原來是提供給人們躲避雪崩時避難的山間小屋。災難過後,人們可以在雪崩現場根據這小屋的位置,尋找在這裡避難的人群。這裡的瑞士人長期與雪山打交道,設置了這一作為緊急避險的設施,應該說想得還是非常周到的。
下面是離纜車站3公里以內拍攝的山下風光以及民居的照片。從這些純木質結構的房屋看,這裡的森林資源豐富,這些與雪山相伴的人們熱愛生活,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自然是充滿著審美情趣和生活熱情。
以下三張照片是顯示山下有專門供徒步登山者的宿營地,有很多房車和帳蓬在此安營紮寨。這個地方還有一個進出口,一般人是不讓隨便進出的。來登山的人,有的是情侶,有的是夫妻,有的是整個家庭成員一起來登山的。難怪人們說瑞士是戶外活動的天堂。
這個看似是小賣部的小屋,實際上至少兼有兩種功能,它既是方便登山者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的零售店,又是一個管理上顯得內緊外松的門衛。我們懷著好奇心想進去看看,被管理員非常客氣地婉言制止了。這實際上就保護了登山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和他們的隱私權。登山者的房車、帳蓬及必要的生活用具都受到保護。旅遊登山者租借了這地方后,可以放心地出去活動。不必擔心宿營地留下的物質的安全。
這是一對暫時還沒有房車的夫婦,他們停放好車輛,架起了帳蓬,帳蓬外好像還擺放了桌子等什物。看來他們是在為登山作前期的準備工作。
這裡見到的是騎山地自行車的登山者,也許他們下一個宿營地在更高的山坡上。
這可能是一對作好了充分登山準備的夫妻,現在正在徒步出發,準備去迎接刺激的戶外活動的挑戰。
我不知道這一家子人能夠走多遠,登山運動好像與小朋友還沒有結緣。但是看得出來,用心良苦的家長是想讓孩子們接受大自然最初的最溫柔的挑戰。以鍛煉他們的體魄和膽量。
這裡的雪山景色,是我站下山下,用105mm的定焦鏡加上一個增倍鏡拍攝的。還有那正在下滑的纜車,像是在證明,我拍攝的地點離纜車站已經很近了。
我們的隊友乘坐纜車往返以及在山上遊覽的時間總共約3個小時,我們的導遊囑咐我們,必須在12點30分之前趕到纜車站來集合。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我們計劃的徒步登山還沒有爬到有雪地的山坡上,就不得不返回。但我們並不遺憾,因為我們見到了他們沒有看到的躲避雪崩的山間小屋,在外面參觀了登山者的大本營,領略了雪山下的風土人情。隊友們中午12點30分準時回到纜車站,我們重新加入團隊。經過約1小時,我們來到英特拉肯小鎮。在小鎮中餐,休息。下面這張圖片是因特拉肯鎮中心的何維克街拍攝的。世界名表歐米伽在他們的專賣店前掛起了小旗招攬生意。
這裡是何維克街旁邊的荷黑馬特廣場(Hohematte),它可是花了大價錢硬性留下來的廣闊的綠色草地。聽說當地人為了讓世界各地的遊客能夠在小鎮上就直接看到美麗的少女峰雪景,硬是將阻擋人們視線的原來那些雜亂無章的所有建築物硬性拆除,才讓我們在這裡欣賞到秀麗的少女峰輕盈的倩影。
在這兩湖之間的瑞士因特拉肯小鎮的廣場旁,我彷彿置身於童話的世界里。你看那美麗的少女峰皚皚白色的景像,廣場四周積木樣的小樓,從天而降的夢幻般的滑翔傘,那些移動緩慢的體型寵大的飛艇,好幾種不同品種的貪婪採花蜜的蜜蜂、雪山下盛開鮮花、密林中覓食的麻雀,還有休閑的姑娘和愉快交談中的羞澀美少女,還有那些雜訊很大的豪華大摩托,還有老奶奶帶著來趕場子的小朋友,不正好是一幕精彩童話劇裡面的全套人物和布景嗎?
兩次親密接觸少女峰和因特拉肯小鎮的經歷全在這裡,說到驚險刺激當是第一次,說到深入細緻地欣賞和深層次考察了解,還是第二次。但總的來說,少女峰和因特拉肯的確給了我美好的印象。有些地方會美得讓你在短時間內斂神屏息,即人們常說的美得令人窒息。如果你了解瑞士的歷史,知道中立國的持久和平多麼來之不易,那麼你會理解,為什麼瑞士人總是那樣充滿著生活的激情,他們是多麼辛勤地耕耘和精心地裝飾著他們自己的家園。他們是多麼熱愛他們的祖國,多麼注重綠色環境的保護,多麼執著地因地制宜地追求著人文、地理、環境的整體和諧美。我又痴痴地想,如果所有的國家都不去謀求霸權,不去猜忌,不去妒忌,不去覬覦,不去侵略,不去干涉,因而不去發展高精尖的軍事工業,不去製造那麼多嚇人的大規模殺傷武器,將軍備競賽所花的精力像瑞士一樣,安心用在搞好自己的經濟生產,提高自己人民的生活福利,建設好自己美麗的家園之上,該有多好啊!
- 1 俄羅斯遊覽(中)
- 2 俄羅斯遊覽(上)
- 3 探訪里釣島老家
- 4 杭州徑山寺遊記
- 5 尼羅河的斜陽及遊艇晚會
- 6 回顧埃及
- 7 草根遊記(二)
- 8 草根遊記(一)
- 9 塞外風光
- 10 雅典回眸
- 11 日內瓦湖畔及市區
- 12 梵帝岡見聞及遐想
- 13 賽納河、聖心教堂和鐵塔的觀感
- 14 巴黎鐵塔遊記
- 15 走向巴黎
- 16 風雪瀰漫少女峰
- 17. 少女峰與因特拉肯小鎮
- 18 琉森湖畔的琴聲
- 19 過了步行邊境橋就到了瑞士
- 20 列支敦斯登印象
- 21 奧地利印象
- 22 羅馬三景
- 23 萬神殿
- 24 納沃納廣場的聯想
- 25 納沃納廣場的四河噴泉
- 26 解讀佛羅倫薩
- 27 威尼斯瀏覽的感慨
- 28 瀏覽洛杉磯環球影城
- 29 丹麥城
- 30 對斯特恩碼頭的記憶
- 31 從米蘭大教堂的故事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