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稍候...
西河簡介:沿革西河鎮建於宋代。該地原有一河,居民先立於河東,命此河曰西河,形成村落後以河名村,后成集鎮稱西河店。明後期復稱西河。分為廣仁、敦仁、安仁、河北、河南、海廟、東嶺、新莊八個自然村。先後曾屬博山縣第六區,淄博市(小)第四區,淄川縣三區。龍口區。含坡地鄉三個村,(西坡地、中坡地,東坡地),黃崖片5個村,(南黃崖、中黃、北黃崖、馬家莊、龍灣峪村)。1956年6月,劃歸淄川區,9月,設立西河鎮。合併為17個村。1958年9月,成立西河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稱西河鎮。2 位置西河鎮在淄城東南方16公里處,東接東坪鎮,西接博山區福山鎮,白塔鎮,北與張庄鄉、龍泉鎮搭界,南與博山區八陡鎮岳庄鄉相連,鎮政府駐地在廣仁村。交通線路主 。 要是湖南路縱貫南北,與博西公路相接,西河,淄河和張庄公路緊靠三坡地,三黃崖而過,村路縱橫交織,淄博礦務局昆桃小鐵路經西河大庄,東則而過。車頭房設在西河廠里,(1986年10月,鐵路拆除,湖南路拓寬)交通便利。近幾年西河鎮大力發展紅木產業是遠近聞名的「公紅木之鄉」。3 自然狀況西河鎮系丘陵地帶,東、西、南三面環山,東西最大離13公里,南北最大離10公里,全鎮土地36700公頃,其中耕地897公頃。主要山脈有玉皇山、廟子嶺、郭家頂、旮旯山、黃崖圍、古坪洲、蒼龍峽、油簍寨、大劈山。作物適合種植小麥、玉米、高粱、穀子、黍子。經濟作物主要有大豆、地瓜、芝麻、花生、部分蔬菜。全鎮植被630公頃,覆蓋率15%。2002年全鎮轄17個村,1個居委會,23474人,自然增長率4.2‰。鎮內有王、翟、李、劉、陳、董、蘇、杜等43個姓氏,其中王、李、翟姓較多,12年底完成鄉鎮合併,原淄川區張庄鄉,東坪鎮併入西河鎮,成為淄川區第一大鎮。4 主要經濟狀況新中國建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收入微薄。1978年487萬元,1979年至1981年3900萬元,82年至84年7.60萬元;85年至87年11.200萬元;88年至90年16.400萬元;91年至92年22.000萬元;93年至95年29.000萬元,96年至98年34.000萬元;99年至2002年39702萬元。2002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67萬元。鎮內主要發展耐火材料、水泥、煤炭、傢具、化工、大理石、釀造、建陶、機械製作、食品加工等產業。主要產品有多種型號耐火材料、硅酸鹽水泥、化工產品、大理石石材製作、紅木傢具製作、機械製作、食品加工、日用陶瓷、機械製造等。以西河煎餅為主的食品加工業遍布全鎮是紅木傢具之鄉。5 第一產業西河鎮人均不足6分耕地,全部是山旱田,土地貧瘠,水源奇缺,糧食產量低而不穩。1956年至1970年全鎮糧食平均畝產186公斤,小麥單產72公斤,缺糧戶甚多。水利建設,1954年5月,成立西河南北兩鎮水利委員會,由西河礦支援,以河南村羅鍋地井為水源,在西河大庄建水池三個,解決人畜用水。1965年6月,在北黃村河灘打機井一眼,解決東片五個村用水。1974年6月,在海廟村內西河礦支援打深水井一眼,緩解西河大庄吃水,1982年8月,在東嶺村高處建大儲水池一個,西河大庄群眾吃上自來水。1983年12月,東坡地、龍灣峪、新莊村吃水井完成配套工程,1990年10月,中黃水井投入使用,1993年7月,薛家峪、馬家莊吃水井完成配套工程, 1998年5月,西坡地新打吃水井一眼,1998年6月,淄水北調工程西河路段開設水口部分村吃上淄河水。2000年社會化供水工程完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廣大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業逐年有所發展,1979年糧食畝產達到454公斤,小麥單產236.5公斤,自1984年以來,積極探索和尋求旱作農業開發的新路子,在全區率先推廣蓄水多、耗水少、增地溫的旱田小溝麥技術,20世紀90年代初小麥單產增加到250公斤,1998年以來,注重優良品種,科學種田,糧食產量逐年提高。其中1989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農業戰線先進單位」,1990年被市區確定為農業綜合技術開發重點單位,近年來,連續被評為區級農業先進單位。 2000年以來,全鎮大力發展高效優質農業,實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進純種波爾山羊,籌建魯中純種波爾山羊繁育場。發展花菇、平菇等特色種植,引進中草藥、雪棗等經濟作物,新建西山奶牛場、西坡養羊場、東嶺養雞場等畜牧示範園。2002年完成綠化1258畝,栽植各種樹木 14 萬株,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 1207 萬元,其中種植業 523 萬元,林業 80 萬元,畜牧業 604萬元。
西河周邊旅遊景點排行榜(圖文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