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景點大全 >驢友遊記 >motto的旅遊空間> 【菏澤漫遊】巨野博物館

【菏澤漫遊】巨野博物館

2021-07-22 10:33:40 motto 閱讀:2584 積分:2000  

2019年1月7日,在菏澤開過會議,突然發現從菏澤到巨野的327國道還沒走過,於是從菏澤一下正東,過沙土、龍堌、田橋到了巨野。到了巨野幹什麼?老慣例,參觀博物館或者烈士陵園,省錢又能看到一個地方最根本的東西。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巨野博物館位於巨野縣麒麟大道麟州人民公園西側,展陳空間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共四層八個展廳。自商周至明清,興衰榮辱、風雨激蕩,承載五千年榮光的珍藏文物通過現代科技與傳統陳列的古今融合,穿越時空,聲情凝望。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館內正廳大型浮雕,選取展示了巨野歷史長河中的典型人物、故事和事件,有悠悠大野、涿鹿之戰、西狩獲麟、齊魯會盟、昌邑故城、楊震卻金、梵塔朝暉等。

遊記相冊 @motto

巨野縣因古為大野澤而得名。

原始社會時期,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澤農耕漁獵。上古部落首領堯、舜、禹,都在此留下了寶貴足跡。春秋時期,巨野為武城地,魯國西境。公元前475年巨野屬宋國,至公元前286年改屬齊國。

遊記相冊 @motto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設置昌邑縣(治所在今大謝集鎮前昌邑村),屬碭郡。

西漢初期,巨野縣境內有昌邑縣;西漢中期增置巨野縣和乘氏縣。昌邑縣,始建於秦,前漢為昌邑王國、山陽郡,後漢兗州刺史皆治此,治所在今巨野縣昌邑集,所轄包括金鄉、巨野、成武、單縣4個縣的邊界地區。乘氏縣,漢置侯邑。漢景帝中元六年封梁孝王少子劉買,漢和帝封梁商為乘氏侯。治所在今龍固鎮西南甘泉寺一帶,其轄區包括巨野東南、菏澤東南、定陶東北部。公元前144年(漢景帝中元六年),昌邑、巨野屬山陽國。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改山陽國為山陽郡。昌邑、巨野兩縣屬山陽郡,乘氏縣屬濟陰郡。公元前97年(漢武帝天漢四年),改山陽郡為昌邑國,昌邑、巨野為其屬縣。公元前73年(漢宣帝本始元年),撤銷昌邑國,復為山陽郡,昌邑、巨野仍為其屬。

公元9年(新朝建興帝王莽始建國元年),撤銷山陽郡,改為巨野郡,以巨野縣城為治所。

遊記相冊 @motto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撤銷巨野郡,恢復山陽郡,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兩縣兼屬山陽郡和兗州。乘氏縣仍屬濟陰郡。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曹操任兗州牧,以昌邑為治所。

三國時期,巨野和昌邑兩縣屬山陽郡,乘氏縣屬濟陰郡。

公元265年(晉武帝泰始元年),改山陽郡為高平國,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為屬縣,乘氏縣仍屬濟陰郡。

遊記相冊 @motto

南北朝時期,巨野縣為多方割據勢力統轄。南朝劉宋初年改高平國為高平郡。公元420年(南朝劉宋永初年間),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公元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乘氏縣移置今菏澤市。公元518年(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分高平郡,置任城郡。在此期間,巨野縣先屬南朝高平郡,后屬北魏任城郡。北齊撤銷巨野縣。

隋文帝開皇年間,巨野東北部屬鄆州東平郡,巨野西南部屬曹州濟陰郡,巨野東南部昌邑一帶屬金鄉縣。開皇十六年,恢復巨野縣和昌邑縣。公元606年(隋煬帝大業二年)撤銷乘氏縣,併入巨野縣;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

公元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巨野縣屬鄆州東平郡。公元621年,在巨野縣城置麟州,復置乘氏縣為屬縣。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撤銷麟州,復置昌邑縣,巨野、昌邑兩縣屬戴州(治所金鄉)。公元625年,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公元643年,巨野縣改屬河南道鄆州。

遊記相冊 @motto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代,巨野縣仍屬鄆州。公元952年(後周太祖廣順二年),移濟州於巨野縣城,並轄鄆城、任城、金鄉為屬縣。

北宋初年,巨野縣屬濟州。公元997年(宋太祖至道三年),屬京東路。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改屬京東西路。

金朝徙濟州治任城縣,屬山東西路。

公元1147年(南宋紹興十七年、金朝皇統七年),析任城縣以西、巨野縣以東地區置縣,治所設在山口鎮。借春秋時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為嘉祥縣,時屬山東西路濟州。

遊記相冊 @motto

公元1150年,黃河大決,淹沒巨野,撤銷巨野縣。

公元1269年(蒙古至元六年)恢復巨野縣,遷往任城的濟州,還治巨野縣。公元1271年(元朝至元八年),升州為濟寧府。公元1272年(元朝至元九年),移府治於任城,移州治於巨野,是年末仍以府治於巨野,復以州治於任城。公元1279年,升府為濟寧路,轄兗、濟、單三州。

公元1348年,黃河大決,淹沒巨野城,遷濟寧路於濟州(任城),遷縣治於城北邢家務。

遊記相冊 @motto

周王朝建立后,採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措施,分封王室貴胄。魯國是周公旦長子伯禽的封地,當時雖以頭等王國就封,但到了春秋時期,國力漸衰。大野地處魯之西境,常常受到宋國的侵擾,為了加強防禦,魯國主動與齊國結盟。

現巨野有齊魯會盟台,位於縣城西南郊大李庄村北,據《山東通志》和《兗州府志》記載,為春秋齊魯會盟處。原台"崇數仞,廣可蔽二畝。"元末明初,由於黃河多次決口淤積,再加上雨水沖刷檯面逐漸縮小。現存台高約2米,東西長34米,南北寬24米,面積約為816平方米,形如覆斗狀。

遊記相冊 @motto

公元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設濟寧府於任城,巨野為屬縣,隸屬於山東布政使司。同時,朱元璋把山西大批居民搬遷至巨野,至今巨野人多為山西那批搬遷而來的人的後代。據傳,這些後代的一個特徵就是小腳趾有兩個腳趾蓋。巨野新一中附近一村莊仍樹立有記錄搬遷的石碑。

公元1374年,黃水淹沒巨野,至洪武九年消退,縣治由邢家務遷入巨野,重建縣公署。

公元1385年,兗州升為府,濟寧降為州,巨野縣屬兗州府濟寧州。

遊記相冊 @motto

清朝初年,巨野縣屬兗沂曹濟道、兗州府、濟寧州。公元1724年(清朝雍正二年),改濟寧州為濟寧直隸州,巨野為屬縣。

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改屬曹州直隸州。公元1735年,改曹州直隸州為曹州府,巨野仍為屬縣。

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巨野縣屬山東省濟寧道。國民黨政府把巨野縣劃為9個區:城區、鳳鳴區、新城區、順應區、大義區、忠義區、龍堌區、柳林區、大康區。

1928年廢除道制,巨野縣直屬山東省政府。

1929年,巨野縣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遊記相冊 @motto

抗日戰爭時期,巨野縣主要由國民黨和日偽政府管轄。按照巨野縣公署建設科在1943年繪製的行政區劃圖,全縣分為8個區、16個鎮、41個鄉。        1938年,巨野縣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十行署。12月9日,日軍侵佔巨野城。1939年春,建立日偽縣政府。5月建立*鄆巨工委和抗日縣政府,歸*運西專署領導。11月建立*巨野工委和巨野縣抗日政府,屬運西專署。

1940年11月,屬魯西二專署。

1941年2月,屬巨、菏、金、嘉、成5縣聯合辦事處。

1943年,屬晉魯豫17專署。

1944年6月,屬冀魯豫11專署,同時還有巨菏縣,於1941年建立,1942年12月撤銷。金巨縣,於1943年9月建立,1945年3月撤銷。鄆巨縣,1944年12月建立。巨南縣,1945年3月建立。

遊記相冊 @motto

解放戰爭時期,巨野境內有巨野、鄆巨、巨南三個民主縣政府。1946年,巨野縣屬第二行署。6月8日,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抗日縣政府改為民主縣政府。

1949年5月,調整行政區劃,巨野縣轄6個區,427個村。8月20日,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巨野縣隸屬平原省湖西專區。9月,巨野縣轄11個區,巨南、鄆巨兩縣撤銷。

遊記相冊 @motto

1952年12月24日,全縣建立鄉鎮148個,12月撤銷平原省,巨野縣隸屬山東省湖西專區。

1953年7月20日,撤銷湖西專區,巨野縣改屬山東省菏澤專署。1955年8月13日,全縣1~12區分別改稱城關區、沙土區、太平區、大義區、龍堌區、柳林區、章縫區、棠林區、營里區、謝集區、獨山區、六營區。

1956年4月,縣行政區劃由148個鄉調整為73個鄉鎮。新中國成立后至1958年撤區並鄉前,全縣分11區(建國初期一度設立棠林店區,不久撤銷)、73鄉。1958年3月,公布撤區並鄉方案,撤銷11個區,將過去的76個鄉鎮合併為23個鄉鎮。

遊記相冊 @motto

北齊造像刊經碑大齊河清三年(564年)立。此埤幾經遷徙,多次重立,原位於巨野縣大義鎮小徐營村西石佛寺。解放初期寺廢,大量石刻造像俱殘毀或散佚,唯刊經碑倖存。1989年文物複查時發現,1990年,暴風雨中被倒塌的窯場工房擊倒,碑身斷為兩截,現藏於巨野縣文物管理所。

遊記相冊 @motto

此碑為高浮雕蟠螭額像碑,素麵方座,座高26厘米,長135厘米、寬90厘米。碑身高290厘米、寬88厘米,側寬17厘米。其中碑首高55厘米,浮雕4龍交纏盤繞於兩面,龍首下垂,舞爪拱珠,設龕造像一鋪三身。主尊為佛,高25厘米,跣足立於圓台上,雙臂被毀,面部亦殘。面相方圓,耳大垂肩,高肉髻,著袒右肩袈裟,衣紋呈階梯形,稀疏清晰,排列有序。兩側為菩薩,高23厘米,體態婀那,面佛相向跣足立於圓台上。頭戴寶冠,上著帔帛,腰系帶,腹部飾一圓形物,下著衣裙。左側者右手執蓮蕾,左手撫於胸,頭部殘。右者面相豐滿俊秀,左手執蓮蕾,右臂殘缺,僅存手部,持一物難以辨認。據碑文有「華嚴經」字樣而斷,這組造像當為華嚴三聖,即盧舍那佛與文殊、普賢二菩薩。碑額整體構圖巧妙,布局得當,雕刻精緻,技法嫻熟。從形制的風格來看,顯然與山東其他地區的像碑多圓首、圭首有所不同,而與河南地區的像碑相近似。巨野縣近壤於豫,此碑應是受其像碑藝術影響的產物。

遊記相冊 @motto

碑陽刊經文8行,共計201行,主要內容為佛說破齋者墮餓鬼地獄。書體為隸書,字徑10—11厘米章法字距小於行距,寬結舒展,典雅端莊。結體嚴謹而不拘泥,個別點划有意出奇移位,以方整中求變化,以平穩中見靈動。其用筆多為圓筆,筆畫渾厚豐滿,敦樸遒勁,承其隸書法度,又露楷之端倪,橫折筆出現楷化現象,顯現出濃厚的時代藝術風格和特色。此外,此碑較多地使用了別體字和變體字,個別字沿襲了小篆的筆畫結構。同時,還出現了4個簡化字,是迄今已知年代最早的簡化字,從而把我國出現簡化字的歷史上推到南北朝時期。

遊記相冊 @motto

碑陰亦蟠螭首,二龍拱珠設題額,額刊德主姓名,6行26字,字徑5厘米,正書體。下刊發願文及布施人150餘人,碑左、右兩側均刊有諸題記,字跡多漫漶磨泐。右側面為「大安元年三月十八日再 □立碑人本村徐忠等陳塘閆希記」、「弘治十年十月十七日重立住持道女大都維那賀芒女」「發心季□化主圓學」,「大齊河清三年太歲在甲申七月八日訖功」。碑左側面刊小字一行44字,「時大元至正三年仲夏良日住持大明院沙門德淵同鄉僚閆敦武等同豎石日再移石碑永為後志王世榮移刊」。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白蓮起義是明末徐鴻儒領導的起義。徐鴻儒,本名徐誦,山東鉅野縣人,后遷居鄆城。早年參加白蓮教。萬曆末﹐土地兼并日益嚴重,賦稅徭役不斷增加,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他以白蓮教教義組織群眾,聚眾至數千人。被山東、南北直隸、河南、山西等省信徒推為教主,約定各地於天啟二年(1622)八月起義。但是年春被人告發,不少骨幹被捕。徐鴻儒遂於五月提前在徐家莊樹旗起義。起義軍佔領鄆城、鉅野交界處的梁家樓一帶,擁立徐鴻儒為中興福烈帝,建號大乘興勝,設立官職,建立政權。義軍多頭纏紅巾,眾至萬餘人,先後攻佔鄆城、鉅野等地。同時,其它白蓮教首領沈智、夏仲進、張柬白、侯五、周念庵、孟先漢等,也分別攻佔滕縣、鄒縣、嶧縣(今棗莊東南)等縣城及漕運要道夏鎮,並進攻兗州、曲阜、郯城等地,很快控制了山東境內運河兩岸的廣大地區,阻截漕運,多次重創官軍。

由於起義準備不足,加之明廷派大軍合力進剿,七月,各友軍先後失敗,鄆城、鉅野失守。徐鴻儒等在形勢不利的條件下,仍固守鄒縣、滕縣,與官軍抗衡。明軍調集山東、北直隸等地的大量官軍,圍徐鴻儒軍於滕縣。九月,徐鴻儒糧盡援絕,突圍不成而被俘,十二月在北京被害。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1897年11月1日夜,陰雲密布。十多個手拿匕首,短刀的人,闖進磨盤張庄教堂,殺死了德國神甫能方濟和韓理迦略。能、韓二人原本分別在陽谷和鄆城一帶傳教,因去兗州天主教總堂參加"諸聖瞻禮",路此天晚而宿。張庄教堂神甫薛田資,主讓客先,安頓能,韓二人成了替死鬼。薛田資聽到動靜后發現情況不妙,倉惶逃往濟寧,電告德國駐華大使並轉德國政府。

遊記相冊 @motto

1897年11月13日,即教案發生后的第12天,德政府派軍艦多艘,強行佔領膠州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德《膠澳租界條約》。懲辦了山東巡撫李秉衡、兗沂曹濟道錫良、曹州鎮台萬德力、巨野知縣許廷瑞等近十名地方官;賠銀20萬兩,並在巨野、濟寧、曹州等地建造教堂及傳教士防護住所。從此山東成了德國的勢力範圍,正如當時日本《外交時報》所稱:華政府于山東一舉一動,皆受德人指使,似滿洲之實權歸俄人掌握。彼山東之實權,亦將歸諸德人矣。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巨野教案遺址位於巨野縣城西北5公里的麒麟鎮磨盤張庄(現為北張庄)村內,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惜的是,磨盤張庄教堂於1967年被拆除,唯甫用的椅子,大床,教堂門窗倖存,為縣文物管理所收藏,原教學遺址公存當年水井一眼。

1977年,巨野教案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遊記相冊 @motto

巨野教案已成為歷史長卷中的一頁,它記載著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光輝史跡。也飽含著外來侵略的欺凌和恥辱,這一切將被中華民族後世子孫永遠銘記在心。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巨野戰役也稱龍縫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的一場戰鬥。1946年9月,定陶戰役后,國民黨軍繼續向晉冀魯豫解放區進犯,佔山東菏澤城。

遊記相冊 @motto

1946年9月28日,進攻魯西南的國民黨軍攻佔定陶、菏澤等地后,以第5軍和整編第11師分別沿菏(澤)巨(野)公路及瀦水河南岸東犯,10月3日進至巨野縣城以西龍堌集和縣城以南張鳳集地區。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決心集中第3、第6、第7縱隊殲滅位置較突出的整編第11師一部;以冀魯豫軍區部隊牽制菏澤、金鄉方向的整編第88、第55、第68師等部;以第2縱隊阻擊第5軍,保障主力作戰。

遊記相冊 @motto

當晚,晉冀魯豫野戰軍3個縱隊對張鳳集守軍整編第11師第11旅展開多路突擊,但因敵情偵察不確,各路攻擊部隊均未遇敵主力。5日晚各縱隊繼續攻擊,第3、第6縱隊從兩翼迂迴,實施鉗彤攻勢,又因雨後淤泥積水太多未能奏效。第7縱隊一部雖突入第11旅第32團駐地,但後續部隊未及時跟進,當夜未能解決戰鬥。6日,突入張風集的部隊轉入防禦,擊退守軍多次反擊,堅持了陣地。黃昏,第3、第7縱隊各一部也攻入張鳳集,激戰至7日上午,守軍3000餘人除200人逃脫外,全部被殲滅。與此同時,第2縱隊將第5軍扼阻於龍堌集以西地區,斃傷其2000餘人。下午,第5軍和整編第11師分別向西和西南方向退卻,逐漸靠攏,晉冀魯豫野戰軍遂結束戰役。

這一戰役晉冀魯豫野戰軍傷亡4300餘人,斃傷俘國民黨軍5300餘人。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前賀庄畫像石墓原位於巨野縣大謝集鎮前賀庄村北萬福故河內。2005年發現,移遷至縣文廟恢復保護。現為1:1復原,該早期被盜,僅出土陶牛、陶馬、購車、殘陶俑等物品。墓主人身份難以確定,據墓性質判斷為漢代,但出土器物有明的六朝時期風格,因此,專家推斷這座墓葬有可能是先為漢墓又為後朝復之用。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該墓保存基本完好,全長6.75米,最寬處6.15米。墓呈「凸」字形結構,前寬后窄,分為前、中、后三室,前室左右兩邊又各設一耳室,畫像石24塊。該墓結構謹嚴,築建精工,為研究古代的社會習俗、葬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經幢。幢,原是中國古代儀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絲織物做成,又稱幢幡。 由於佛教的傳入,特別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傳入,將佛經或佛像起先書寫在絲織的幢幡上,為保持經久不毀,後來改書寫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羅尼經》,因此稱為經幢,是源於古代的旌幡。經幢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經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國五代二宋時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遊記相冊 @motto

作為經幢建造的起始,是自唐代以後建造之風才開始盛行。有為功德鐫造的陀羅尼經幢,也有為紀忥僧德的墓幢,而五代之後晉國祚非常短促,與歷代相比,只能稱得上是曇花一現,因此所留遺物少之甚少。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清代何紹基書法碑。

遊記相冊 @motto

麒麟居「麟、鳳、龜、龍」四靈之首,是中國民眾生活中永遠的吉祥物。麟崇拜肇始於原始社會,殷商時期已成習俗。巨野麒麟傳說始於春秋「西狩獲麟於大野」的故事,葬麟之處即為「麒麟冢」。因此,唐武德四年置麟州於巨野,翰林學士韋表微作《麟台碑銘》刻石立於麒麟冢前。唐宋明時期,在麒麟冢西建有「瑞麟寺」。明本《巨野縣誌》載:「世傳巨野焦氏山產麒麟,因名麟山」。

遊記相冊 @motto

麒麟傳說在巨野廣為流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牛生麒麟」、「麟山產麟」、「孔母夢麟」、「麒麟送子」、「麒麟顯靈」等20餘個,從不同的層面表達了人們對這種仁獸的喜愛。巨野有關「西狩獲麟」的歷史遺存,雖歷經滄桑,仍十分豐富。如「廣輪四五十步」的麒麟冢、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士張九敘斗書「麒麟冢」碑、明天啟年立「重修瑞麟寺功德碑」、獲麟集村「麒麟寺」碑座上精美的麒麟雕像,均基本保存完好;唐韋表微《麟台碑銘》碑、1928年廣東軍閥陳炯明部第三路軍總司令劉志陸《游麒麟台有感》碑都妥善保存;巨野八景之一的「麟渡古流」依然碧波蕩漾。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昌邑故城位於巨野縣城南27公里的大謝集鎮昌邑集,是西漢山陽國、昌邑國的都城。東周時期為邑,秦時設縣,西漢為郡治,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地,置山陽國,封梁孝王之子劉定為王,從此昌邑城就成為王國之都。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改山划國為山陽郡。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改山陽郡為昌邑國,封期子劉髆為昌邑王。劉髆在位十一年,死後其子劉賀繼位。公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因無子嗣,劉賀被征為帝位,在位僅27天,因荒淫無度、不保社稷而被廢,依舊回故地巨野做昌邑王,元康三年,劉賀被貶為海昏侯。

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遊記相冊 @motto

紅土山又名禹梁山,據傳為大禹治水時曾在此山樑歇息而得名,后因山頂土層紅褐色,又名紅土山。紅土山漢墓位於山東側半山腰處,距核桃園鎮東南約6公里處。

遊記相冊 @motto

該墓為大型崖墓,人工穿鑿山岩而成。墓東西長70米,南北寬4.7至7.1米,深6至11.9米,封土10.2米,南北直徑50米,東西直徑55米,土方工程約計1.5萬立方米。該墓工程浩大,整體結構嚴密,有封土層、亂石層、防盜層、墓道堵石、墓門堵石、墓門牆、前室、后室等。建墓用的封門牆石、墓門牆石、墓室頂蓋石、防盜竊案石,大小約計五百餘塊。其構築方法與河北滿城漢墓、江蘇銅山龜山漢墓基本相同。墓葬年代在漢武帝后元末年和漢昭帝始元元年之間。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紅土山漢墓發現於1968年,經歷1971年和1977年兩次考古發掘后,古墓墓況失於有效保護。因風雨侵蝕水土流失,加之周圍村莊農民拓土開田,墓道、墓壙被碎石和紅土填埋,該墓已成為一座野生灌喬植物、野草、野花和農作物共爭繁茂的大型石丘,但透過古墓一角裸漏的人工雕鑿岩石和石坑,其昔日的壯觀宏大、精美和神秘的墓主未解之謎,愈加令人驚嘆,引人探究。目前,該墓被列入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紅土山漢墓出土隨葬器物豐富,其中銅器526件、鐵器405件、陶器29件、玉器43件,加上漆器和其他器物共1056件,並有7鼎和真車真馬。其製作之精工,紋飾之繁縟,兵器之多,在古墓發掘中是比較罕見的,而銅禮器的大量隨葬和成藥、製藥器械的新發現,也給考古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墓的整體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富麗堂皇的地下王宮,充分顯示了古昌邑國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漢代巨野手工業工人的創造才能、聰明智慧,對於研究西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地質地貌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陶俑在古代雕塑藝術品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藝術品的一種。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開始將泥捏的人體、動物等一起放入爐中與陶器一起燒制。到了戰國時期,隨著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

遊記相冊 @motto

山東陶樂舞雜技俑、四川陶說唱俑、河南技樂俑等等形象真實,栩栩如生。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就看到這裡吧,不清楚的地方歡迎巨野親自走一走。

motto的遊記列表
微信掃一掃,免費獲取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