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籙猗堂遊記
《詩經·淇澳》有云:「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瞻彼淇澳,綠竹青青……」「菉」為古字,與「綠」字同音同解。 「菉猗」是梅南的別號,有綠竹茂盛之意。遊覽珠海籙猗堂,不能不了解「籙猗」先生。趙梅南,名嗣煥,字仲華,自號意翁亭,處士。宋魏王趙匡美十一傳,嗣字輩。生於元貞二年(1296)丙申十月初五日, 終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乙巳三月初一日,享年70歲。
趙梅南
梅南是元朝詩人,是最讓珠海斗門趙氏族人崇敬的先祖。他之於族人地位之崇高,意義之重大,並不僅僅因為他的道德文章為世所仰,稱理學名賢,行誼傳載邑志,而更在於他的民族氣節。他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以竹徑構亭,亭有《菉猗詩集》,故別號「菉猗」。有詩云:但存方寸有餘地,不可一日無此君(古人以竹比作君子),吟嘯其中以自樂;竹林深處白雲氛,誅草成亭晤此君,翁意在亭更在竹,何妨暮倚絕塵氛。他欣賞宋代詩人蘇東坡的一句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人云:竹有節,人有志。梅南愛竹是竹有節,人要有節氣,此氣節為民族之節氣。作為一個覆亡王朝的後裔,異族入侵,元主中國,但他隱居不仕,以隱士之名隱居香山潮居里黃楊山,終日與青山綠水相伴,寄傲其間,嘗作潮居八景詩以自樂,絕意功名。梅南在他《續修天源族譜·序》中道:「……嗣煥誓不與元賊共戴天,坐山谷以終日,觀琴書以陶情。雖潮居山窮水盡之終,力耕種穀之俗,吾亦安堵修如也。」邑人楊觀光作的《意翁亭》寫道:「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樂,以名吾亭,亭成蒔光木列怪石,左右琴尊,前後圖史,日課兒書數卷,與客奕數秤,或倚竹而吟嘯,或步屐與倘佯,徇意所之,隨遇而樂……」。族人為了紀念這位有氣節、氣度不凡的先祖,七世祖趙隆在建趙氏祖祠時,以其別名「菉猗」作堂名。而菉猗堂(趙氏祖祠)則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格及其深沉的歷史文化與梅南的民族氣節將永刻於族人心中。
趙梅南愛國愛鄉,生於元而不仕,且輕財好施,龍歸寺興建於斗門龍歸岩時曾捐田貳頃十四畝。他現遺下不少文化遺產,詩詞和文章有:《潮居八景詩並序》、《梅南祖詩》十三首、《梅南遺囑》、《梅南家訓》以及《處士意翁亭續修天源族譜·序》等。
「菉瞻淇澳,猗頌商那」是正門楹聯,有綠竹茂盛美麗、頌商湯王朝盛世福澤德之意。
菉猗堂全名為南門趙氏祖祠菉猗堂,又稱菉猗祠、南門菉猗堂、趙氏菉猗祠,位於珠海市斗門區南門村,佔地427平方米。由五幢建築物 (前面三幢,後面兩幢) 及祠堂前的一片空地所組成,始建於明景泰五年(1454年),清代乾隆年間曾修復過,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弟魏王匡美的十五代裔趙隆(即趙晴峰),為祀其曾祖父梅南而建。
菉猗堂經廣東省及珠海市有關專家學者考證,已確定為珠海市內保存較好、頗具地方風格的古建築,於1987年和1994年先後被斗門縣和珠海市評為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成為了廣東省二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選為斗門區「斗門八景」之一,現由珠海市文化局和南門村委會共同管理。
蚝殼牆
菉猗堂的蚝殼牆最引人注意。65厘米的牆體上,由無數蚝殼按規律排列砌建,頗為壯觀。由於珠江一帶水域盛產蚝,以蚝殼為牆在明代以前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十分流行。據稱,菉猗堂四周牆體的蚝殼曆數百年風霜無損,堅固無比。現存的山牆只有一小部分為後來重修,其它均為始建時的「原裝」面貌。有「千年磚、萬年蚝」之說。
三進院落
菉猗堂為三進院落四合式布局,包括前廳、中殿和後殿,建築面積426.69平方米,進與進之間隔一天井,里進較外進高,整體結構古樸典雅,頗具氣勢。主體建築為山牆兩坡頂屋面、龍舟脊,硬山擱檁式梁架。山牆結構尤為獨特的蚝殼與黃坭漿砌成65厘米厚壁,院落台基全用紅谷石砌成。整體採用大量的石雕、磚雕、木雕、陶塑等裝飾。牆上有以文人墨客琴棋書畫為內容的繪畫。這是一座頗具明代地方特色的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