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稍候...
溫泉簡介:鄉鎮開縣溫泉鎮,古名溫湯井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老集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103°31′。一般海拔400—700米,最高處是樂園村(原天池村)雞公梁1216米,最低處為東里河白玉村河畔僅190米,東里河及其支流將全境切割成五大塊,沿庫較大河谷壩子有縣壩、東壩溪、徐家壩、李家壩等。鎮內氣候溫和,年均溫為12.2℃~18.4℃,一月均溫0.7℃~6.8℃,七月均溫23.1℃~29.3℃,年降雨量為1223毫米,無霜期305天,其氣候適宜農作物生長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溫泉鎮是連接雲陽、巫溪、城口、川東、陝南、鄂西的重要通道,離開縣縣城27公里,幅員1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929.5畝,森林3.9萬畝(退耕還林1.31萬畝)。始置於北宋。含於清水縣(《四川省郡縣誌》)。因有熱泉,四季常溫,故名溫湯鎮,明代溫湯井。屬漢高東里,清末民初為東里溫湯井甲。 重慶開縣溫泉鎮於2014年2月19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公布文號《建規[2014]27號》)。2 城鎮由來1930年為溫湯鄉,32年復稱溫湯鎮。1935年又易名溫湯井聯保。1940年改為溫泉鎮,1949年12月解放后仍沿用此名。1959年合併入清坪公社。1961年與清坪公社分治稱溫泉鎮,並增置溫泉分社。1986年鎮分鄉社合一仍為溫泉鎮。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時,與原大堰、樂園兩鄉鎮及溫泉區公所合併成。鎮轄三個工作站、28個村、3個民委會、370個社、25個居小組。2004年11月村組規模調整后,鎮內轄11個村,即原龍源村、黃金村、水平村並為金龍村,五埡村、金霞村並為金霞村,原東北村、東山村並為雙龍村,東興村、東嶽村並為東平村,原東風村、銀川村、清坪村並為清坪村,原雙坪村、坪良村、慶元村並為坪梁村。3個社區居委會(仙洞村併入河東社會居委會)、93個村民小組、24個居民小組;年未54743人,其中非農業8042人。3 資源豐富鎮內礦藏可采資源極其豐富。主要有煙煤、白煤等燃料礦,總儲量為8000萬噸。有石膏、鹽滷、陶土等輕化工原料礦,有十分豐富的石灰石、青砂等建築材料礦,還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可供開發利用的「山、水、林、泉、洞、寨、寺」之多,其中著名的有1984年評定的國家級風景名勝「仙女洞」景區、1994年評定為「四川名泉」的「溫湯泉」,有在風光旖旎的檀溪之上的幽靜險奇的七里潭風景區,建於乾隆初年的七里潭廊橋,為縣級保護單位。 有西漢古鹽井、鹽灶遺址40處,記載著溫泉歷史滄桑。農作物:糧、豬、植物油料,薯類是農產品的大宗。2005年經濟產值完成7.8億元;糧食總產量達19489噸,比2004年增加473噸,增幅2.5%;全口徑財政收入2821.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03元,比2005增加223元,增幅10%。 鎮內有建築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和旅遊業等骨幹產業作經濟支撐,木質套裝門、水泥、石灰米、輕質碳酸鈣產量居全縣之首。重慶市「星星套裝門」是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05年產值2億元;旅遊業已形成一定規模,有「仙女洞」、「龍洲湖遊樂園」、「老龍洞」「七里潭」、「廊橋」等景點,年接待遊客達9萬人次;小城鎮建設突飛猛進。1994年已被列入省級100個試點小城鎮,城區來凈增10平方公里;城鎮2萬多人;三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從業人員達25890人,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發展,曾多次獲開到「十快」、「十強」鄉鎮稱號,連續十年綜合考評名列全縣前茅,2002年被列為重慶市「百強鎮」。4 水平較高城鎮化水平較高。城區為1.98平方公里,城區2.08萬餘人,其中流動6000人,市政建設較為完善,水、電、路、視、訊功能齊備。區域建有日產萬噸自來水廠一座,11萬伏變電站1個,有醫院4所,有高完中1所、初級中學2所、小學3所,幼兒園1所,敬老院1所,有有線廣播電視站1個。用戶達5000餘家,建有公廁4處,百貨市場商店密集,有集貿市場2個,百貨商店333家,綜合副食超市4家,副食日雜店62家,餐館22個,汽車、摩托車、家電維修店25家,美容、美髮店21家,書店、謄印社(打字)4家,洗染店2家,廢舊物資收購店3家,農資經營店5家,能接納旅客50人以上的賓館、旅館4家,浴池4家,照相攝影館4家,網吧2家,娛樂城2家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配套,土改工程有平洪「川東項目和清坪村的中加」項目,在農業基礎全鎮山平塘360口、人飲池250口、渠堰135條,建
溫泉周邊旅遊景點排行榜(圖文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