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廂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稍候...
城廂簡介:冕寧縣城廂鎮,在縣境中部,縣人民政府駐地。全鎮約2平方公里,約8000餘人。含4個居民委員會,5個村。該鎮海拔高度1780米-2050米,有壩區、二半山區之分。境內交通公路(有108國道、黔冕路省道)暢通各地,可到革命勝地彝海,新建的大橋水庫,名勝景地靈山寺。區域內有十二個村居委會,雜居著漢、藏、彝三種民族, 城廂鎮在安寧河上游,南離涼山州州府(西昌)85公里,北離四川省省府(成都)430公里。位置在康藏高原東南邊緣,橫斷山脈東側,處於。含8個村、4個社區,87個村(居)民小組,36506人,主要有漢、彝、藏、回4種民族。108國道經過鎮內,安寧河及其支流南河、馬尿河谷地平坦,享有自流灌溉之利。耕地18351畝,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籽、馬鈴薯、蔬菜等。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城廂鎮 。 2 氣候特點城廂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氣候溫和、冬暖春旱、降雨充分、日照充足、雨熱同季、乾濕分明,春旱突出等特點。常年平均氣溫13.8℃,常年平均雨量1094毫米,日照時數2079小時,日照率為47%,年平均相對濕度69%,無霜期235天。夏季涼爽,適合多種作物、林、牧、漁業的綜合發展。3 歷史沿革唐初在此置柳強鎮; 明洪武二十七年設寧番衛始築土城; 明永樂三年築磚牆; 清雍正六年為冕寧縣治;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境,曾在此建冕寧縣革命委員會; 1951年屬城關鄉; 1954年置城關鎮; 1981年改城廂鎮。4 基礎設施1949年鎮區僅0.6平方公里,房屋建築8.9萬平方米,居民住房佔7萬平方米。街道呈十字交叉,形成正街4條,另有3條小街,還有小巷數條,為三合土路面。解放后,先後將城內街道擴建、改建為混凝土路面,新建一些街道,鎮內共有7條街道、16條巷。並修建排水道網系、環衛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縣城有各類房屋約1890棟,建築52萬平方米,居民住房佔10.05萬平方米。5 經濟狀況民國時期,境內商貿交易首推「絲會」、「蟲會」為盛,每年春末,洪雅、夷江客商雲集,形成交易盛會;牲畜交易中以馬匹為大宗,民國後期漸衰。解放后,為了發展農副土特產品,60年代以前,每年舉行物資交流會,邀請州內各地客商參加,主要為中藥材、乾果、乾菜等。70年代后,農副土特產品銷往河南、河北、山東等省。1987年以來,開闢以松茸為龍頭的菌類品種,銷至國外市場,鎮內工業以繅絲、鐵器製造為龍頭。生絲除供應省內外織綢廠家外,還對外出口,從1985~1989年外貿出口生絲87.6噸,創外匯421.1萬美元。1988年境內探明並開採土礦,稀土精礦年產能力5000噸,年產值達975萬元。 鎮黨委、政府把加強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放在首位,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推廣富民項目,促進農民增收。五年間,全鎮先後擴大了烤煙種植和牲畜飼養規模,引進外資建成獨木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彝海花椒油廠、北山電站等項目,使全鎮經濟保持了較快增長。2005年底,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11296萬元,財政收入達488萬元,糧食總產量達854.56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788元,鄉鎮企業實現產值15662萬元。6 農業生產是一個城市、農村相結合的農業大鎮,農業戶5558戶,20510人,耕地15929.18畝(其中田9917.64畝,地6011.54畝)。一年種三季,大春主產水稻(屬省定優質稻生產基地)、玉米、洋芋、蕎子、燕麥;小春主產大麥、小麥、油菜;晚秋主產秋蕎、秋豌豆。其它農業產品有茶葉、蘋果、柿子、葡萄、核桃、花椒;畜牧產品有牛、羊、馬及家禽家畜。 全鎮九千餘畝良田,有提灌站5座,大小溝堰39條(其中重點大堰有4條)保證其灌溉。近幾年來均對大小溝堰進行了修治,尤其對4條大堰進行了重點維修,三麵漿砌。在農業科技措施上,大力推廣規範栽培,綜合增產科技措施;選用良種,種子處理,兩段育秧,旱育秧、拋秧,寬窄行移栽,玉米地膜栽培,寬窄行栽培,稻麥雙免耕,合理配方施肥,化學除草,病蟲防治,取得很好的成效。7 數據城廂鎮數據:(第五次普查數據) 3516男17830 女1733家庭戶戶數9536 家庭戶(總)33525 家庭戶男16920 家庭戶女16605 0-14歲(總)95910-14歲男50260-14歲女456515-64歲(總)2360715-64歲男1185115-64歲女1175665歲及以上(總)196365歲及以上男95365歲及以上女1010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190
城廂周邊旅遊景點排行榜(圖文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