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農場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稍候...
西華農場簡介:場名來曆本場定為「西華」於1955年。在此之前,她曾經歷過1952年的華南墾殖局海南分局那大墾殖所1001場和1002場;1954年的塘鋪墾殖場。1955年8月,海南墾區有18個場改名,本場——塘鋪墾殖場屬其中之一。當時具體負責此項工作的是海南農墾局副局長林若冰和組織科長戴業平兩位同志。他們對要改名的18個農(墾殖)場,本著兩條原則:一是按改名各場所處的地理方位,取「東、南、西、中」的一個字,作為改名場地場名首字,二是取各場所在駐地地名中的一個字,作為改名場的場名第二個字,無地名或者地名不詳,改名場的第二個字,則從華麗的漢字單字中挑選一字而替之。本場在海南島西線,場名首字取「西」字無疑,但當時本場場部駐地塘鋪,既無墟鎮又無村落,「塘鋪」地名實屬不詳之列。經林若冰和戴業平兩位同志商議后,就從漢字中選中了美麗的「華」字為本場場名第二個字。因此, 「西華」二字為本場場名被確定。此後不久,海南農墾局發文公布了18個場改名后的場名,本場場名的全稱為「西華墾殖場」。隨後,本場場名中的「墾殖」二字被刪去,在「西華」前面貫以「國營」二字,至此,本場場名全稱為「國營西華農場」。1969年10月,本場被划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第二團;1974年「兵團」建制撤消,恢復農墾體制,本場場名全稱為「廣東省國營西華農場」(1980年12月亦稱「廣東省國營西華農工商聯合企業公司」),海南建省后,本場改稱「海南省國營西華農場」;1990年9月本場曾被併入海南省農墾國營八一總場,1994年1月分出八一總場后,復稱「海南省國營西華農場」。2 位置海南省國營西華農場在海南島儋州市的中部。全場場界周長73公里,南北長17.4公里,東西寬12.4公里,115.9平方公里。 西華農場場部建在老塘鋪墟西南5公里的水鳴江72支流東岸,南行7.6公里接海榆西線公路(即225國道),西通東方縣往三亞市,北離馬井、洋浦港經濟開發區(跨海)25公里,東至儋州市34公里,海口161公里,那大至白馬井公路穿越本場,海陸交通十分便利。(詳見西華農場位置圖) 本場處於平緩台地與殘丘過渡地帶,以緩坡台地為主。北部與西北部較平緩,坡度8°以下;東部至東西部為斷續的丘陵,坡度15°以下。地勢南高北低,一般海拔40至140m;高程點7個,海拔123至182m,其中最高為廟陀嶺,海拔294m。東南及中南各有一條河流在場中部匯合,將場區割裂南北西部分,河流向北流經春江水庫於新英港入北部灣;松濤水庫的西乾渠大成分干西支渠斜穿場區東北,主要灌溉場區農田。3 情況1952年農場創建時,全場不足400人;1954年上升到1253人;1990年7月1日全國第四次普查時,本場為15851人,其中職工6733人;1997年全場達到17620人,其中職工5250人;至2006年底全場1.87萬人,其中職工3338人。 1952年5月成立華南墾殖局海南分局那大墾殖所1001場和1002場(本場前身)時,本場首批墾荒者89人,除幹部和技術人員外,全系本地的招收民工。1953年4月潮汕支邊青年130多人加入本場建設行列。1954年4月,1001場已發展到650人,當年1001場與1002場合併為塘鋪墾殖場時,全場達到1253人。1956年和1960年先後兩次接收部隊轉業軍官和退伍兵近400人,從1972年到1984年的17年間,本場每年平均安置職工子女就業100人。1981年本場併入大成公社3個大隊的轉制農民2136人。1966年、1968年至1977年先後接收廣州、汕頭、揭陽、潮州、海口等地城鎮知識青年近700人等。 本場的祖籍大多屬於海南、廣東、廣西、湖南4個省(區),少數來自湖北、河南、浙江、雲南、四川、山東、黑龍江、內蒙古等省。4 機構沿革海南省國營西華農場建場以來,屬關係多變,機構設置各異,農場稱謂也有所不同。 一、1001場和1002場 1952年1月海南農墾事業正式創建后,在中共中央確定的「一定要建立我們自己的橡膠生產基地」的戰略決策指導下,開始大規模開荒墾殖。5月份1001場和1002場相繼在本場的九隊水壩附近,樂西隊旁成立。1001場由曾國英任場長,1002場由陳元任場長。工人以來自本地區民工為主,1953年3月18日,一大批本地民工和潮汕支邊青年加入本場墾荒隊伍,52年開墾達5,755畝,53年開墾5,998畝,工人人數由52年的378人增加到53年的1,057人。工人基本上沒有固定的居住點,開荒到哪裡,就吃住在那裡,一般是13~14人組成一組。 二、塘鋪墾殖場 西華墾殖場 1954年初,海南農墾貫徹華南墾殖局提出的「加強、精簡、合併、裁撤」方針,對墾殖場進行調整。3月經海南墾殖分局確定將兩場合併為塘鋪墾殖場,場址選在場之東側,塘鋪鄉,系當山村附近。此時農場發展規模較小,機關只設「兩組」和「數員」即:技術組、會計(財務)組和文書、管理員兼保管員,計劃統計員,醫士(或護士)幹部編製共17人。為了管理上的統一。對各作業組劃分生產隊,同時由林區管理;全場共分為第一林區(紅旗隊),第二林區(紅林隊),第三林區(紅島隊)。共十個生產隊,1956年成立第四林區(紅色隊),場長分別由李步海、林詩雄擔任過。此段時間,以開荒定植為主,至57年止橡膠開荒達到2.44萬畝,定植2.34萬畝,建成磚木結構宿舍389.36m2。 三、大成人民公社和東風總場 1958年秋季,海南島同全國一樣,掀起了大辦人民公社熱潮,本場與國營西慶、西培農場、南晨、大成鄉合併,於9月1日在大成鄉政府駐地召開社員群眾大會,宣布那大縣大成人民公社成立,農場屬下的4個林區改成三個大隊,管轄本場原有的生產隊。 1959年5月大成人民公社一分為二,「三場」成立東風總場,總場部建在西培農場場部;「二鄉」成立東風人民公社。東風總場於1959年9月解體,各自恢復獨立企業。 在人民公社和東風總場期間,由於大鍊鋼鐵的掀起,本場大部份勞力日夜投入運送柴草、礦石、修爐煉鐵等工作,又由於刮「共產風」緣故,本場許多固定資產被無償調走和被分掉,給農場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困難。 四、兵團五師二團 1969年3月,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成立,當年4月,本場均歸屬生產建設兵團建制,農場編為第五師第二團(簡稱五師二團)。團機關設有司令部、政治處、生產處、後勤處、生產隊依次改為二團(XX)連。 兵團時期貫徹林彪「大力發展橡膠」的題詞,又一次掀起墾荒植膠高潮,並大搞居民點建設,先後開發了1隊、20隊
西華農場周邊旅遊景點排行榜(圖文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