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村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稍候...
梅村簡介:鄉鎮安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圖1) 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在國家生態經濟示範區——池州市貴池區西南部,離城區45公里。含19個村、199個村民組、2.8萬餘人,264.7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67%。新的梅村鎮政府坐落於省道S221線與旅遊專用線杜(青陽杜村)十(梅村十字)線交匯處,矗立在風光旖旎的秋浦河畔,為(國)省道沿線重點集鎮。2 人文歷史梅村鎮原名崇義鄉,因明清年間鄉民梅姓中出了一位清廉耿直而為朝野稱頌鄉民崇敬的文官梅侍郎而以其故居命名地理沿用至今。梅村鎮東與佛山九華相望,南與蓬萊仙洞、牯牛降森林公園相接,西接「皖南第一洞」——大王洞,北與梁昭明太子釣魚台相連。秋浦河、龍鬚河、霄坑河蜿蜒貫穿境內南北,旅遊資源極為豐富。隨著旅遊開發的興起,鬼斧神工的霄坑大峽谷,詩仙李白五游秋浦賦歌17首的秋浦河「小三峽」漂流和道觀勝地仰天堂正吸引著八方來客。3 自然資源梅村鎮生物多樣,物產豐饒,風景秀美,人傑地靈,所轄霄坑村、斗溪村為全國綠化千佳村,其中霄坑村還是安徽省百佳生態村,境內所產霄坑牌生態綠茶,楊棚牌、仰天堂牌九華佛茶、「潔野」牌山野菜馳名全國,必勝板栗、梅村腐乳、豆乾等享譽周邊,中新村大佛堂中藥材基地為全國之最,此外境內還蘊藏著豐富的煤炭、金銀、硫鐵、鉛鋅、石英石礬錳等礦藏資源和水電資源。4 生態環境優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圖2) 化生態環境,著力建設「村容整潔」型新農村。近年來,霄坑村堅持從整治村容村貌入手,不斷優化生態環境。一是率先實施封山育林。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該村就組織實施了大規模的封山育林,禁止砍伐天然林,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茶。進入90年代,霄坑村徹底關閉了木材加工廠、地板條廠,嚴禁伐林燒炭。二是率先推行化肥農藥禁令。2001年初,該村就在全市帶頭作了一個大膽創新的決定:在全村範圍內禁止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生長激素等人工合成物,並要求用沼渣代替化肥,用沼渣當茶葉肥料,用沼渣作為經果林肥料,並將此項規定列入《村規民約》,提交村民大會討論后在村口樹立了告示牌,要求村民相互監督,自覺遵守。三是率先推廣戶用沼氣池建設。該村在全市率先實施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由村集體給予農民一定的建池補貼,大力推廣使用沼氣。目前,全村沼氣池入戶率達95%以上,並走出了一條「豬—沼—茶」、「豬—沼—果」立體種養模式。四是率先開展清潔家園活動。每年五一、國慶、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村「兩委」都要組織發動村民開展清潔家園和清潔戶評比等活動,引導村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為確保示範點乾淨整潔,該村依山就勢建設了垃圾池,並按每戶每月30條垃圾袋的標準配發到各家各戶,聘請了清運 人員,每天定時對農戶垃圾進行清運。如今的霄坑,村莊整潔乾淨,自然植被良好,空氣自然清新,被外地人稱之為「天然氧吧」。5 經濟建設發 梅村鎮 。 展生態經濟,著力建設「生活寬裕」型新農村。近年來,霄坑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始終堅持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緊抓不放。一是大力發展茶葉經濟。茶葉是霄坑村最重要的天然資源,也是霄坑人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基礎。該村緊緊依託茶葉資源,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和扶持茶葉生產。目前,全村已發展茶園4000餘畝,茶葉加工廠17家,年產茶葉10萬餘斤,茶葉年銷售收入達1800多萬元。通過與區農技推廣中心、區科技局聯繫,研究成立了安徽省霄坑茶葉研究所,為霄坑茶葉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持,不斷提升茶葉的品質和附加值。該村將選派幹部4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用於建設「霄坑村茶葉展示中心」,推介霄坑茶葉,增加村集體經濟;同時,還爭取到省直選派幹部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4萬元,用於投資組建「霄坑村生綠茶葉合作社」,扶持合作社做大做強。二是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霄坑村生態資源獨特,不僅有巧奪天工的深山峽谷,更有保護良好的生態植被。過去,霄坑人守著金山做窮人,如今,霄坑人民變「廢」為寶,以地生財,紛紛走上了發展「休閑生態旅遊」的新路子。家家戶戶都辦起了「農家樂」,一個「吃農家飯、品有機茶、玩生態游」的一體化旅遊服務模式,已在霄坑村悄然興起。三是大力發展山區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近年來,該村以殼斗植物種子為原料,組織村民外出學習加工櫟子粉、櫟子豆腐、櫟子面等系列農副產品,推廣種植珍珠菜、紫藤花等山區特色菜,發展山區特色經濟,不斷增加農民收入。6 農村建設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黨組織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的根本利益上,以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中心,以基層組織建設為抓手,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動力,以發展茶葉和旅遊經濟為重點,使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得到進一步增強,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村民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民人均收入穩步提高,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先後榮獲了「全國文明村」、「全國綠色小康村、」 「全國生態旅遊實驗基地」、「全國綠化千佳村」、「安徽省十強村」、「安徽省農家樂示範點」、「池州市十佳基礎設施建設村」等榮譽稱號。現今勤勞質樸的霄坑人正在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穩步邁進。 改善公共設施,著力建設「生產發展」型新農村。霄坑村被確定為全區首批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以來,村「兩委」結合實際,按照「以點帶面、穩步推進」的原則,選擇確定將二組、三組作為全村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成立了領導小組和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研究制定了新農村示範點建設方案。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該村重點抓好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抓交通設施建設。「要想富,先修路」。村「兩委」一班人通過多方爭取,梅霄公路最終被列為省交通廳重點扶持項目,22公里的通村主幹道全部按高標準建設完成。同時,通過積極聯繫,從交通部門爭取到「村村通」工程計劃,分別完成了通往第四村民組長達1.8公里的道路、通往第五村民組長達700米的道路水泥路面工程建設,解決了霄坑村居住最偏遠的村民組群眾出行難的問題。 二是抓水利設施建設。採取「向上爭一點、集體出一點」的辦法,修復了大官塥、董塥等水利工程;投資170餘萬元完成了所有村民組的攔河壩、護坡等重要水利設施的修復工作,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 三是抓通訊設施建設。通過多次與池州移動公司聯繫,在六組新建了一座移動通信機站,並對二、五村民組原有機站進行了擴容,實現了移動通信全村通。率先建立了村級網站,積極對外宣傳推廣霄坑。 四是抓教育、衛生設施建設。村「兩委」爭取到D類危房改造和衛生室建設項目,新建了霄坑小學、村衛生室。 五是抓活動設施建設。多方籌資,投資百萬餘元,於去年新建了一棟達900平方米村部新辦公樓,並對辦公樓進行了合理布置,將辦公樓建成集「基層組織建設、農民教育培訓、文化交流、村民議事、活動中心」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型辦公樓。 培育新型農民,著力建設「鄉風文明」型新農村。在新農村建設中,霄坑村注重提升村民素質,著力培育新型農民。一是在「帶」中提升素質。要求村「兩委」一班人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加強學習,提升為民服務本領,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樹立起良好形象,成為提升全村村民素質的帶頭人。二是在「管」中提升素質。通過廣泛徵求意見,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規民約》和《文明公約》,發放到各家各戶,要求各家各戶認真學習,遵照執行,不斷規範村民的言行舉止,引導廣大村民爭做「四有」新人。三是在「學」中提升素質。緊緊抓住新農村建設契機,不斷加大投入,建起了村級農民書屋、閱覽室,讓群眾不出村就能學習和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識;還免費為村民提供上網服務,村民到村部可以上網查閱相關信息和學習技術。四是在「樂」中提升素質。通過開展「送黃梅戲進村」、「送電影下鄉」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把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時代精神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升村民整體素質。五是在「比」中提升素質。村黨總支、村委會每年都組織開展「雙學雙比」、「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等評比活動,並將評比表彰的優秀家庭和個人名單在全村張貼。通過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學習活動,村民素質得到了很大提升。2009年霄坑村被授予池州市首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村」。 創造和諧環境,著力建設「管理民主」型新農村。霄坑村注重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從建立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等方面入手,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提升管理民主的水平。 一是完善民主決策制度。建立完善了以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為基本形式的民主決策制度,規定凡全村重大事項必須提交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集體討論,實行「一事一議」,實現村集體事情由村民自己決定。二是充分發揮黨員議事會作用。議事會每季度召開一次,議題先由村黨組織或議事會代表提出,形成決議后及時交由村黨組織審定后辦理。最後對議案的落實情況,由村黨組織負責向黨員議事會反饋,並通過村黨務公開、村務公開等方式向黨員和群眾通報,接受監督。如2009年議事會提出的旅遊發展和環境衛生整治問題,均被村黨支部、村委會列為2009年的重點工作加以辦理,深受黨員群眾好評。
梅村周邊旅遊景點排行榜(圖文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