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鄉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稍候...
城北簡介:鄉鎮城北鄉,城北鄉在龍泉市北 在浙江省龍泉市北部,離市區27公里。與遂昌縣、松陽縣近鄰,龍泉至遂昌的51省道貫穿而過,縣鄉級公路基本到達各自然村,交通應屬比較方便。233平方公里,1.22萬人(2008年)。含河裡、內雙溪、外雙溪、鶴溪、皂口、盛山後、吳岱、麻垟、劉山頭、李后、河坑塘、黃庄橋、季岱、方西、東書、西溪、上垟、外土奉 、源頭、村頭沈、垟塢、大書、小書、陂川、蘭田、倉石玄、溪下、小岩、萬坑、庫武、大貴溪、黃裔、鶴場、金埠、南溪35個村。鄉政府駐河裡村。 浙江省龍泉市城北鄉 。 2 歷史沿革因在龍泉縣城正北面,為龍泉的北大門,故稱「城北」。清前屬龍泉鄉(又名建德鄉)十九都、廿一都地。解放前夕屬梧垟鄉、黃鶴鄉、上東鄉,歸道太區。1953年建城北區。含盛溪、黃鶴、上東、梧垟、鳳鳴5個鄉。1956年撤銷城北區,將盛溪、黃鶴2鄉合併,取名聯盟鄉,與上東鄉一起又歸城北區。1958年為城北公社。1961年改稱城北區盛溪、黃鶴、上東3個公社。1984年複名城北區,分設黃鶴、上東、盛溪3鄉。1992年3鄉合併改稱城北鄉。1997年233平方公里,1.2萬。含河裡、內雙溪、外雙溪、鶴溪、皂口、盛山後、吳岱、麻垟、劉山頭、李后、河坑塘、黃庄橋、季岱、方西、東書、西溪、上垟、大書、小書、陂川、蘭田、倉石玄、溪下、小岩、萬坑、庫武、大貴溪、黃裔、鶴場、金埠、南溪、外土奉、源頭、村頭沈、垟塢35個村委會。 附:盛溪鄉以盛山後、鶴溪2村名組合取名。清屬十九都,解放前後屬梧垟、黃鶴2鄉。1951年2鄉部份村莊建立盛溪鄉,屬道太區。1953年建立城北區,划城北區。1956年盛溪、黃鶴2鄉合併,取名聯盟鄉,屬道太區。1957年分開復稱盛溪鄉。1958年為城北(大)公社盛溪管理區。1961年改稱盛溪公社,屬城北區。1984年5月改盛溪鄉。1992年併入城北鄉。3 社會經濟發展城北鄉原由三個鄉合併而成,現分為三個管理區,有35個村,133個自然村組成,11860人,最大自然村也不足1000人。全鄉232平方公里,有山295230畝,地14795畝,海拔高度自300至1050米不等,平均高度大約在500米左右。氣候、土壤等狀況同麗水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生態植被好,水土保持好,基本無污染,晝夜溫差大。這對發展無公害農產品非常有利。 城北鄉的社會發展狀況良好,能以人為本,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社會穩定和諧,綜合治理成效突出,平安城北是龍泉市的平安鄉之一,尤其在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較為發展和完善,人民安居樂業。值得一提的是該鄉在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方面,一直是龍泉市的先進鄉,在山花工程建設中,早年就已通過省級驗收。2006年9月,龍泉市城北鄉、遂昌縣安口鄉、松陽縣楓坪鄉,又一次在城北鄉舉辦了三縣市近鄰鄉文藝會演。這是一項促進近鄰鄉精神文化建設、開展聯合綜合治理、增進近鄰鄉友誼的重要舉措。當地的傳統藝術、文藝瑰寶——木偶戲,也一直活躍在近鄰鄉的各大小山村。 城龍鄉的經濟發展狀況,2004年人均純收入2860元,主要來源於傳統的第一產業種植業.以及部分富餘勞動力的外出經商、務工,當地的第二、三產業則不發達。在經濟來源中,庭院經濟——香菇、靈芝、黑木耳等食用菌栽培收益不少,經商、務工也佔有一定比例,但總的來說,純農業的收益並不高,留守農民過著自給自足的半封閉式生活。 從人均擁有的資源看,有山林20多畝,田一畝多,外加岸地,比起平原地區,每人僅擁有幾分田地的情況,應該說城龍鄉山區的土地資源是豐富的。但投入少、缺乏管理,主要從事傳統農業,效益不好,土地資源利用率不高,甚至有撂荒現象。 從產業來看,糧食產業是其支柱產業,田地多種糧食作物,自給自足或作家庭養殖飼料,農田只種一季水稻,少見二茬作物,畝產收益不足500元,效益低下,土地資源存在嚴重浪費。毛竹產業,人均2畝多,但投入少,缺乏水土肥科學管理,經濟效益沒有突顯出來,多屬低產筍竹林,也沒有作為主導產業。其實毛竹產業在城龍鄉就目前而言應屬是一個最好的產業,也有基礎,應該做大、做強、做精。低產竹林,亟待改造提升,同時發展毛竹深加工、形成產業化,使資源增值增效。林木產生,當地以杉木、松木為主,還有闊葉林等,對於竹木產業,當地人認為這是天賜的,只要有露水就行,無需付出,缺少管理。香菇、黑木耳、靈芝業,產值幾百萬,目前由於市場狀況正在衰退。種植業中還有香榧基地60畝,是由土榧改造而成,但尚未投產,茶葉800畝,規模也不大。具有良好發展勢頭的是蔬菜業,06年發展的100畝高山蔬菜(四季豆)基地和05年發展的60畝山露菜基地效益可觀,高山蔬菜四季豆,畝產收益6000--7000元,07年將發展到400畝左右,併產生了輻射。這是產生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效益農業,特色農業產生的示範效應,但需要同步發展的組織化程度亟待提高。 養殖業中,有一家具有一定規模的養豬、養雞場。 在第二產業中都是個體經營,幾乎沒有鄉鎮企業和集體企業,有一家近1000萬產值的太陽傘廠,還有一些小型毛竹加工廠,另有小水電廠7座。 從縱向看,近幾年農業發展緩慢,農民增收困難,原因同全國一樣,主要是近些年市場化程度進一步發展。 從農民的素質看,留守農民同其他地方一樣,素質普遍較低,思想僵化,觀念陳舊,缺乏發展的新理念,不善學習,信息閉塞,恐與市場接觸,組織化程度低,安於現狀,以資源取勝,靠「吃露水」過日子,等、靠、要思想嚴重,村級組織大多沒有在產業化經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缺乏緊迫感、危機感,認為那是政府的事,要加快農業發展讓農民增收致富,全面建設農村小康,需要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在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基礎上,逐步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現代農業。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產出率,加快農業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大力發展沼氣生態農業模式,綜合開發種養業。4 數據(第五次普查數據) 360男1865 女1736 家庭戶戶數1314 家庭戶(總)360家庭戶男1865 家庭戶女1736 0-14歲(總)7790-14歲男4230-14歲女35615-64歲(總)212215-64歲男108515-64歲女103765歲及以上(總)70065歲及以上男35765歲及以上女343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442
城北周邊旅遊景點排行榜(圖文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