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山鄉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稍候...
珍珠山簡介:珍珠山鄉在尚志市東南部,亞布力滑雪場大鍋盔山西麓,行珍珠山鄉 政區域為1,5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724畝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鄉。有葦河林業局8個林場,全鄉轄6個村、34個自然屯,31,321人,離濱綏鐵路葦河車站七公里,301國道5公里。2 珍珠山鄉在尚志市中部,張廣才嶺西麓。含6個村。鄉政府駐珍珠村,西北離市區60公里。在山區,三禿頂子、草帽頂子、紅石砬子、雞冠砬子、三柱香、鍋盔山、葦安山等均在海拔公里以上,其中三禿頂子為全縣最高峰。主要河流為葦沙河。葦河林業局森林鐵路貫穿全境。
3 沿革中東鐵路修成后,沙俄為掠奪森林資源,又修築了從葦河至大鍋盔的森林鐵路支線,在離葦河7公里處,始有伐木工人及家屬定居,遂稱七里地。東北淪陷時期,屬葦河縣第一區管轄。屯南有山,突兀而起,形似珍珠,故名珍珠山。又因此山是出入的重要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故又稱珍珠門。1945年屬葦河縣城關區,1948年屬尚志縣葦河區。
1956年設沖河鄉,1958年併入葦河鎮(同年改公社),1961年析建沖河公社,1982年更名為珍珠山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1270平方公里,22264人,其中農業11879人。含12個村,33個自然屯。1996年1270平方公里,1.4萬人。含榆林、沖河、河南、花園、紅石、平林、珍珠、志強、新安、南十三、保安、富源、富民、東十三14個村。2000年五普14474人。 。 4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230183207:
~200 210珍珠村
~20220三合村
~202 220新安村
~203 220沖河村
~204 220保安村
~205 220榆林村5 產業發展珍珠山鄉是哈爾濱市著名的「食用菌產業化專業鄉」。黑木耳塊、八寶山珍、山野菜、開口松籽、林蛙、蜂產品、天麻、平貝、礦泉水等是本鄉特產;八里灣山莊、九公里森林公園、三道沖河源頭漂流及虎跳崖瀑布、石人溝山澗小溪、石簸箕、五花山等是理想的旅遊佳地。 一個「龍頭」企業把珍珠山鄉的經濟擺「活」了 靠山吃山,把山產品「弄」下山,換成票子,裝進兜,完事。這有著最初商品味道的農民,今天不再做著「簡單」的勞作,他們要「挖掘」山貨的真正價值。處於綿延起伏的張廣才嶺余脈腹地的尚志市珍珠山鄉,「九山半水半分田」,鄉轄百餘里大山,資源富有。木耳、猴頭、元蘑、榛蘑、香菇、蕨菜、猴腿、黃花菜等被人譽為「八寶山珍」,遍布山野。長在山中,爛在山中,年復一年。有頭腦開竅農民上山采珍挖寶,也僅僅零打碎敲,小打小鬧。改革開放,鄉上也開始「念起山猴頭蘑 水經,唱起山林歌」,但「經」不靈,「歌」不昂。全鄉光從事木耳栽培為主的專業戶達到了1780戶,佔全鄉農戶的74%,可是,木耳的產量雖然大增,效益卻上不去。「原字型大小」方式自行出售,沒固定市場,價格又低,一度農戶動搖起來,想棄掉木耳產業。 把資源優勢,變商品優勢,把零星分散的山珍產品,變成品牌,這將是惟一出路。鄉里的決策者形成了共識。呼喚「龍頭」企業的帶動。鄉上決定創辦珍珠山自然食品有限公司,進行山特產品加工和生產。1996年投資95萬元,建了年加工200噸產品的自然食品加工廠,當年立項,當年建廠,引進壓制木耳塊技術,當年加工木耳塊30噸,實現了產值300萬元,獲利30萬元。農民們第一次驚喜地看到,出於自己手中的山產品,竟變成了精美包裝的「山珍」,還遠銷到韓國、日本、俄羅斯。他們感到了「龍頭」的威力。 開始加力把「龍頭」打造好,轉過年來,他們擴大了「八寶山珍」系列食用菌產品的產量;1998年又新上了一套生產線;2000年在海林市二道河鎮興建了分廠。去年又花200萬元添置了先進的加工設備。「龍頭」一擺,連接起了千家萬戶。春季企業與農戶簽訂合同,回收木耳和猴頭蘑等產品;企業幫農戶解決部分製作菌種專項資金;企業為農戶提供保護價收購產品,弱化農戶的風險;農民可向企業投資入股,實現生產經營不脫節。利益銜接,產品暢銷,產品價格得到保證,農民腰包鼓了,調動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民韓立明1999年生產8萬袋地栽木耳,收入16萬元,去年發展到14萬袋,收入28萬元。 打品牌,塑形象,擴大綠色山特產品的市場。一流的商品,一流的包裝,合理的價格,贏得用戶的青睞,讓食者「一買不忘,一吃還想」。精美的包裝,要有精製的產品,從購原料,到加工,到終端產品,嚴把關口,讓消費者認可「珍珠山」牌產品。幾年來,他們在哈爾濱、北京、上海、天津、大連、廣州、昆明等大中城市建立了16個辦事處,開闢100多個經銷網點。每個網點,都獲得群眾的好評。在香港世界食品博覽會上,與韓國華豐商社簽訂了木耳等山產品長年的供貨合同。在廣州綠色食品展銷會上,當場直銷額達52萬元。品牌,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1999年企業被省鄉企局評為百家鄉鎮產業化龍頭企業;2000年被哈市鄉企系統評為最佳效益企業;2000年被確定為全省綠色食品十佳加工企業之一。 「龍頭」把珍珠山鄉的經濟擺「活」了,牽動全鄉食用菌和藥材產業的發展,去年地栽木耳1400多萬袋,比上年增長2
3 沿革中東鐵路修成后,沙俄為掠奪森林資源,又修築了從葦河至大鍋盔的森林鐵路支線,在離葦河7公里處,始有伐木工人及家屬定居,遂稱七里地。東北淪陷時期,屬葦河縣第一區管轄。屯南有山,突兀而起,形似珍珠,故名珍珠山。又因此山是出入的重要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故又稱珍珠門。1945年屬葦河縣城關區,1948年屬尚志縣葦河區。
1956年設沖河鄉,1958年併入葦河鎮(同年改公社),1961年析建沖河公社,1982年更名為珍珠山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1270平方公里,22264人,其中農業11879人。含12個村,33個自然屯。1996年1270平方公里,1.4萬人。含榆林、沖河、河南、花園、紅石、平林、珍珠、志強、新安、南十三、保安、富源、富民、東十三14個村。2000年五普14474人。 。 4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230183207:
~200 210珍珠村
~20220三合村
~202 220新安村
~203 220沖河村
~204 220保安村
~205 220榆林村5 產業發展珍珠山鄉是哈爾濱市著名的「食用菌產業化專業鄉」。黑木耳塊、八寶山珍、山野菜、開口松籽、林蛙、蜂產品、天麻、平貝、礦泉水等是本鄉特產;八里灣山莊、九公里森林公園、三道沖河源頭漂流及虎跳崖瀑布、石人溝山澗小溪、石簸箕、五花山等是理想的旅遊佳地。 一個「龍頭」企業把珍珠山鄉的經濟擺「活」了 靠山吃山,把山產品「弄」下山,換成票子,裝進兜,完事。這有著最初商品味道的農民,今天不再做著「簡單」的勞作,他們要「挖掘」山貨的真正價值。處於綿延起伏的張廣才嶺余脈腹地的尚志市珍珠山鄉,「九山半水半分田」,鄉轄百餘里大山,資源富有。木耳、猴頭、元蘑、榛蘑、香菇、蕨菜、猴腿、黃花菜等被人譽為「八寶山珍」,遍布山野。長在山中,爛在山中,年復一年。有頭腦開竅農民上山采珍挖寶,也僅僅零打碎敲,小打小鬧。改革開放,鄉上也開始「念起山猴頭蘑 水經,唱起山林歌」,但「經」不靈,「歌」不昂。全鄉光從事木耳栽培為主的專業戶達到了1780戶,佔全鄉農戶的74%,可是,木耳的產量雖然大增,效益卻上不去。「原字型大小」方式自行出售,沒固定市場,價格又低,一度農戶動搖起來,想棄掉木耳產業。 把資源優勢,變商品優勢,把零星分散的山珍產品,變成品牌,這將是惟一出路。鄉里的決策者形成了共識。呼喚「龍頭」企業的帶動。鄉上決定創辦珍珠山自然食品有限公司,進行山特產品加工和生產。1996年投資95萬元,建了年加工200噸產品的自然食品加工廠,當年立項,當年建廠,引進壓制木耳塊技術,當年加工木耳塊30噸,實現了產值300萬元,獲利30萬元。農民們第一次驚喜地看到,出於自己手中的山產品,竟變成了精美包裝的「山珍」,還遠銷到韓國、日本、俄羅斯。他們感到了「龍頭」的威力。 開始加力把「龍頭」打造好,轉過年來,他們擴大了「八寶山珍」系列食用菌產品的產量;1998年又新上了一套生產線;2000年在海林市二道河鎮興建了分廠。去年又花200萬元添置了先進的加工設備。「龍頭」一擺,連接起了千家萬戶。春季企業與農戶簽訂合同,回收木耳和猴頭蘑等產品;企業幫農戶解決部分製作菌種專項資金;企業為農戶提供保護價收購產品,弱化農戶的風險;農民可向企業投資入股,實現生產經營不脫節。利益銜接,產品暢銷,產品價格得到保證,農民腰包鼓了,調動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民韓立明1999年生產8萬袋地栽木耳,收入16萬元,去年發展到14萬袋,收入28萬元。 打品牌,塑形象,擴大綠色山特產品的市場。一流的商品,一流的包裝,合理的價格,贏得用戶的青睞,讓食者「一買不忘,一吃還想」。精美的包裝,要有精製的產品,從購原料,到加工,到終端產品,嚴把關口,讓消費者認可「珍珠山」牌產品。幾年來,他們在哈爾濱、北京、上海、天津、大連、廣州、昆明等大中城市建立了16個辦事處,開闢100多個經銷網點。每個網點,都獲得群眾的好評。在香港世界食品博覽會上,與韓國華豐商社簽訂了木耳等山產品長年的供貨合同。在廣州綠色食品展銷會上,當場直銷額達52萬元。品牌,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1999年企業被省鄉企局評為百家鄉鎮產業化龍頭企業;2000年被哈市鄉企系統評為最佳效益企業;2000年被確定為全省綠色食品十佳加工企業之一。 「龍頭」把珍珠山鄉的經濟擺「活」了,牽動全鄉食用菌和藥材產業的發展,去年地栽木耳1400多萬袋,比上年增長2
珍珠山周邊旅遊景點排行榜(圖文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