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景區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稍候...
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介紹: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是世界佛教石窟藝術的四支代表之一,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較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佛洞始鑿於南北朝後期,經歷了唐、五代、宋、元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一直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高昌回鶻是石窟群最繁華的時期,這裡曾經是高昌王的王家寺院。公元13世紀末,高昌王室東遷甘肅永昌,加之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后,佛教漸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隨之衰落,在異教衝突中遭到毀壞。如今,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是古代絲綢之路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薈萃中心,獨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徵,使它在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回鶻高昌時期創造的佛教文化,是研究回鶻佛教藝術的產生、形成、特點深遠影響以及與現代新疆藝術的關係,有著重要意義。
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景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於吐魯番市東45千米火焰山中段木頭溝河谷西岸的懸崖上,鑿有洞窟83個,現存57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總面積1200平方米。洞窟正壁塑繪釋迦說法像、涅槃像、釋迦與多寶佛並坐像、阿彌陀像、觀音像,個別繪彌勒、帝釋問法與大黑天像。這其中觀音信仰表現的尤為突出,如第15、20窟是柏孜克里克僅有的兩座中心殿堂窟,殿堂中心正壁繪製的即是大悲觀音。壁畫內容包括佛、菩薩、天王等尊像畫,此外尚有說法圖、經變畫、供養人像、山水花鳥畫和裝飾圖案等。